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告别北京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李锐
期数
2001年04期
生于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死于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的清朝大诗人龚自珍,既没有看到太平天国起义,也没有经历甲午战败和八国联军攻掠北京的耻辱。但是,龚自珍却在所谓的“盛世”中,深深地体会到“衰世”的危机和悲哀。他曾经把那个丧失了秩序、尊严、创造性和宽容精神的京城称呼为“鼠壤”。在“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情怀中,龚自珍写下过许多感天动地的警世篇章。这个生于所谓“康乾盛世”的悲情诗人,虽然孤独,虽然无人可懂,可终其一生,龚自珍也没有为了迎合“盛世”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和立场,没有为了随波逐流而放弃自己的情感和精神。这位道光九年的三甲第十九名进士,虽然说不上十二分的得意,但比起如今的“新人类”、“新明星”们,真不知要风光了多少倍!
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新时期文学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对这个变化已经有许多理论家做了许多的表述。但有一个变化没有被理论家们论述过,那就是自新时期以来,一直处于“文学中心地位”的北京,无可奈何地滑落了。随着八十年代末期全国文学评奖活动的停止,随着一场历史风波的起落,从原来那个充满了权力色彩的“中心”里,一波又一波地发生出来的“文学运动”骤然失效。并且从此风光不再。就像倒了的违章建筑,大而无当的影子消失之后,还会留下满地的垃圾和废物。在那片废弃物上,尽管还有一批又一批的文学官员和文学“明星”在替换,可已经没有谁再拿他们当文学看待了。全国各地的作家、评论家,包括一些身在北京的作家、评论家,都在以越来越独立的文学姿态参与和改写着方块字的文学史。其中变化之深广、复杂,意义之重大、深远,可谓空前,不是我这篇短文可以胜任的。这个变化之所以没有被理论所阐述,不是理论家无能,也不是理论无能,是因为历史从来都比理论大得多,也深得多。在历史的浊流中沉浮的理论,从来都不可能把历史覆盖在自己理论的冰壳之下。
如今,滔滔天下的是“市场”,是“流行”,是“票房”,是“发行量”;是为了迎合市场、流行、发行量而制造出来的大大小小的明星。三十多年前滔滔天下的是“革命”,是“伟大领袖”,是“红宝书”,是为了迎合革命、领袖、红宝书而制造出来的大大小小的“英雄”。忽而为革命而发疯,和忽而为市场而发疯的,竟然是同样的中国人。当年横扫一切只要革命和专政的红卫兵,和如今也横扫一切只要肉欲和市场的痞子、宝贝儿们,某种意义上也许可以说原来都是所谓不要道德的人。把形同天壤的明星和英雄拆开来看,骨子里竟然是如此的雷同!把形同水火的“权力中心”和“市场中心”对比一下,竟然看到同样的“专政”。专权独断、贪污腐败的官员,盗窃国有资产、到处行骗的官商奸商,和为流行而流行的新星们都反对任何道德的约束,都不约而同地视道德如粪土,视他人为食物。尽管这中心不是那中心,可从中心里产生出来的都是同样臭气熏天的排泄物。
所幸者,天下并非只有“中心”。所幸者,在一些人自以为的“中心”之外还有广阔的原野和高山。
十七年前的春天,我第一次到吕梁师专的时候,王春林还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今他已经是山西大学的教师,是文思敏锐、执著不移的文学评论家,并且已经有专著出版了。这一次,春林要我为他的《思想在人生边上》(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撰文,我就借题发挥说了上面这些文不对题的话。以春林的见识和修养,以春林的评论业绩,用不着我来说些不温不火的“夸奖话”。在我的眼里,春林的声音是属于原野和高山的。春林没有亦步亦趋地跟着那片坍塌之物的喧嚣去学舌。在这个权利和金钱的狂欢节上,春林留下了自己冷静沉着的批判之声。在我看来,一个好文学批评家的成就,不在于他同别人合唱了多少相同的、流行的题目,而在于他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坚持和发言。与孤独者同行是需要勇气和眼光的。在春林对山西作家成一长期而热情的关注中,我清楚地看到了一种力排众议的执著和眼光。在时下热闹而流行的文坛上,成一几乎一直是一个无声的缺席者。可凡是认真看过成一作品的人,都能体会到成一对汉语写作深邃、敏锐的探索,和成就非凡的贡献。一个远行者的身影,自然要被当下的热闹所忽视。可这忽视是忽视者的悲哀。这本集子里《匿名的时代本质》、《<月牙儿>:女性叙事话语与中国文人心态的曲折表达》、《温柔的精神光芒》等等篇章,可以为我的评价作证。
因为有春林这样的同行者,在告别北京的旅途上才走得精神振奋。让我们坦然地告别北京,告别那些自以为是的“中心”们,让我们离开那片坍塌的废弃物吧!在“鼠壤”之地的外面,有广阔无边的原野和高山。尽管原野和高山之上荆棘丛生,怪石嶙峋,根本就没有路,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庚辰年腊月二十六日写,
辛巳年正月初三改定,
西元二○○一年一月二十六日,于太原。
告别北京
设计为人民服务
别一种的农村试验
风从“东方”来
精简与反弹
米德的意义
“小四清”与“大四清”之辨
角度、眼光及理论的升华
还《圣经》的本来面目
隐居的法国人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