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幽默:对同类的宽容
作者
黄晞耘
期数
2001年04期
这几年不大有小说能够让我觉得阅读是一种乐趣。你读到的不是太沉闷,就是太沉重,或者太装腔作势,或者太笨手笨脚,一言以蔽之,太不文学。大致就是在这种败坏了胃口的时候,当代法国作家让·埃什诺兹(Jean Echenoz)的新作《我走了》(
Je m'en vais
)让我领略到了久违的叙事的魅力,尤其是作为一种叙述态度的幽默带给我们的乐趣。
我是怀着对龚古尔奖些许形而上学的不信任翻开这本一九九九年获奖小说的。出于陈见的惯性,我对前二十来页并没有特别的反应,然而,慢慢地,我觉得自己开始品味出了作者那不动声色的幽默。不过要品味这种幽默,必须先还原它的语境:
菲利克斯·费雷,巴黎一画廊业主,不惜血本只身赴加拿大北极圈内,从一艘四十年前遇难的货船上取回一批极其罕见的古代捕鲸人艺术品,不料三天后即遭盗窃。
德拉阿耶,费雷的助手,向费雷提供了有关那批珍贵艺术品的信息后伪装死去,化名鲍姆伽特纳盗走了费雷的辛苦所得,使费雷几乎破产。
在警察局的帮助下,费雷赴西班牙找到了德拉阿耶,两人决定私了。费雷按照德拉阿耶招供的地址找回了那批珍贵艺术品,后者从此销声匿迹。
与生意上的柳暗花明相反,费雷在感情生活中屡遭失意:倾心于他的女变态者不少,但知心人却没有一个。先是婚姻失败,然后交了几个神经兮兮的女友,到头来仍然鸡飞蛋打一场空。
一个略带神秘色彩的犯罪、破案故事,保证了小说具有亘古不变的古典悬念,以此勾起韦恩·布斯(WayneC.Booth)所说的读者那种“认知趣味”。不过,这个故事骨架的大量空隙内充实的,却是一个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巴黎艺术品商人的生活细节:他的婚姻,他的情感生活,他的生意和奔波。这些日常生活细节,换了其他小说家一般会特别踏实地、就是说特别严肃认真地去琢磨发掘其中蕴藏的人生真谛,当然最好是能够弄出点悲剧意义来。然而,面对同样的一些平常生活细节,埃什诺兹却别具一种感受力,他所看到的乃是蕴藏在其中的幽默成分。
他将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细节稍加放大,字里行间的喜剧效果便立刻被加强了,然而你仔细读起来,却仍然觉得那样的人和事在现实生活中是完全可能存在的。与妻子闹翻离家出走后,费雷一个人独居倍感孤独,无奈之际便与住在隔壁的一个高大快活的女子苟且了。令费雷烦恼的是这个名叫贝朗热的女子爱用一种浓烈刺鼻的香水,气味持久不散:
每次贝朗热来过他这边之后,费雷就得洗老半天的澡。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有限,因为香水的气息就像是渗入到了他的皮肤里面。于是他换掉床单,换掉浴巾,将身上的衣服直接扔进洗衣机——而不是放到待洗衣服的篮子里,免得它们一家伙又污染了其他衣服。他长时间地让房间彻底透气。可还是没用,那股气味几个小时都散不掉,而且根本不会真正消失。它是那么的浓烈,甚至只要贝朗热一打电话给他,那气味儿就会顺着电话线传过来。……他妈的,赶快到北极去吧!
又有一次,难耐独居的费雷与一个同样难耐独居的单身母亲索妮亚相互吸引到了一起。他们在索妮亚的卧室里偷欢还没多久,独自睡在楼上的婴儿开始不耐烦了,索妮亚床头的婴儿传声器传出一阵紧似一阵的哭闹,两人沮丧地赶快收手。在索妮亚奔上楼去安抚婴儿的时候,费雷想躺着休息一会儿,他试图将恼人的婴儿传声器的声音降低,可是他从没用过这种新玩意儿,一不小心按错钮,不仅音量没降下来,反而调偏了频道,顿时大楼保安值夜巡逻的呼叫、抓小偷的响动与楼上婴儿的哭闹和索妮亚的安抚声交织在一起。费雷气急败坏地将婴儿传声器上的所有按钮都乱摁一通,结果音量越摁越大:
最后费雷只得住了手,赶快穿上衣服仓皇逃离,在楼梯上扣完了纽扣。他甚至用不着悄悄地溜走,因为婴儿传声器的喧闹声已经响遍了楼房各处。
这次幽会以费雷飞也似的逃离而告结束,给他精神上留下的惊吓沮丧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后来他一看见索妮亚,就会心有余悸地想起婴儿传声器,于是他再也不愿意继续和她交往了。
这些贯穿全书的幽默,并不是基于日常生活中不可能见到或者很难见到的离奇怪诞,而是基于作者对于普通生活细节别具一格的敏锐感受。在别人嗅不出幽默的地方埃什诺兹却能嗅出,这似乎可以借用一句老话:生活中并不缺少幽默,缺少的只是发现它的敏锐感受力。此外,这些幽默也并不借助于背离生活真实的夸张,因为细究起来,无论是某些浓烈香水气息的令人难以忍受,还是男女欢娱之际被婴儿的吵闹声或者其他什么搅得败了兴,这些都是无数人曾经体验过的真实生活细节,问题在于一般人更多在意的是它们的恼人之处,未去细细品味其中的幽默成分。因此,在埃什诺兹笔下,这些幽默成分并不需要被着意夸张,而只需被叙述者的眼光选择、聚焦、照亮,就已经别有趣味了。
与独到的感受力相比同样重要的,是埃什诺兹叙述这些生活细节的高超技巧。他的叙述乍读起来都是平平淡淡、甚至一本正经的,然而就在不知不觉间,你品味出了作者的幽默,仿佛隐约看见他正在书页后面朝你微笑,于是你也禁不住会意地微笑起来。按照警方提供的线索,费雷在西班牙一个小城找到了盗走他那批珍贵艺术品、害得他几乎破产的德拉阿耶。为了商量一个私了的办法,他们离开德拉阿耶藏身的旅馆来到一座桥上,桥下是湍急的河水:
由于德拉阿耶随口提到他从来没学过游泳,一个念头划过费雷的脑际。
其实,我可以一劳永逸地摆脱掉你,他轻声说道,但并没有真正这么去想。比如说,我可以把你淹死,我不会有任何麻烦。是的,我甚至应该那么做,既然你把我害得那么苦。德拉阿耶急忙表示反对,说那样做只会给采取行动的人带来麻烦。费雷指出,从法律上说他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掉进河里消失根本不会引起任何注意。
听到费雷说要把他推进河里去淹死,德拉阿耶的反应并不是直接替自己求饶,而是反过来替费雷考虑,这段对话读了令人忍俊不禁,但仔细一想又觉得非常自然:一方面,指出对方可能遇到的麻烦显然比直接为自己求饶更容易改变对方的主意;另一方面,既然费雷愿意私了,德拉阿耶心里也明白那不过是他一时闪过的念头,并不需要特别当真。这段对话里包含的幽默成分经过埃什诺兹的老到处理而更加显豁:他用一贯看似一本正经的口吻叙述这段情节,让人感觉到费雷和德拉阿耶之间对话的严肃性。这种一本正经的叙述口吻保证了随后抖出的“包袱”具有出人意料之外的效果,而叙述口吻与“包袱”之间的抑扬反差又加强了幽默效果。在读者意想不到的时候幽上一默,比起一上来就摆出逗人笑的架势无疑更为聪明和巧妙,这种贯穿全书的纯熟技巧构成了埃什诺兹小说幽默的一个重要特征。
另一个构成埃什诺兹幽默特征的,是他对待笔下人物的宽容和善意。在无论是费雷、德拉阿耶还是其他人物身上,作者侧重要表现的是他们作为普通人所具有的人性弱点——比如贪财与好色,以及这些人性弱点的可笑之处。对于同样是普通人、同样具有这些人性弱点的读者而言,这些人物所唤起的是会心、理解与微笑。小说中有一个帮助费雷破案的年轻警官苏班,正处于小公鸡开叫的年龄,有一天来到费雷的现代艺术画廊,赫然看见一副用石棉制作的巨型乳罩,苏班当时就走不动路了。心不在焉地跟费雷谈了破案的进展之后,他话题一转:“顺便问一句,那个东西卖的什么价位,就那边儿,那个巨型乳罩?”费雷的报价把他给吓了一跳,只得惆怅离去。
从一般意义上说,盗窃珍贵艺术品并杀人灭口的德拉阿耶是个让人痛恨的罪犯,但是埃什诺兹却更愿意我们看到这个人物身上可笑的倒霉蛋的一面。第一遍读小说时,我们会以为这是一个老谋深算、滴水不漏的阴险家伙。为了盗窃费雷的珍贵艺术品又不暴露自己,他用冷冻车冻死了帮助作案的另一个倒霉蛋、吸毒者勒·弗雷当,然后自己伪装死亡,化名鲍姆伽特纳一连数周远离巴黎,并且频繁更换旅馆,尽量避免与人交谈,称得上是机关算尽。然而他却忘记了一个最起码的常识,案发后居然一直开着那辆作案用的白色菲亚特东躲西藏,以至于警方凭借从勒·弗雷当尸体上找到的车辆号码很快就查到了他的下落。
在躲避期间,德拉阿耶满心以为巨款已经到手,因此把自己那点积蓄全用来入住各地的豪华旅馆,又提前给自己购置了高档时装,到被费雷抓住的时候,他身上已经一文不名,只得恳求愿意与他私了的费雷借点钱给他以便继续流亡。由于伪装死亡,从法律上讲他已经不存在,因此他再也没有资格使用自己的真名实姓和身份,终生都只能当一个伪造的人。知道了这个偷鸡不成倒蚀把米的结局后,如果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面他那些煞有介事、貌似老谋深算的安排,禁不住会哑然失笑,对他怎么也恨不起来。
阅读这些情节时,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对人性的可笑、可叹、可怜的洞悉,以及建立在这种洞悉之上的对同类的宽容。这种时候的幽默是深刻的但是不尖刻,因为真正的幽默总是包含了宽容,总是根植于对人性的透彻了解,总是一种人道主义意义上的幽默。小说结尾的情节尤其能说明这一点:
费雷离婚后交了几个女友皆半途而废,其中一个叫埃莱娜的已经跟他谈论婚嫁,最后却暗示费雷她爱上了别人。那是一个除夕之夜,本来说好和费雷一起去参加朋友晚宴的埃莱娜突然变卦离他而去。由于不愿尴尬地向朋友解释埃莱娜的变卦,费雷只得自己也放弃去参加晚宴,而事前他已经谢绝了其他朋友的邀请,因此也不好意思再去他们那里。本该热闹聚会的除夕之夜,费雷却落了个孤苦伶仃。出于对孤独的害怕,他万般无奈地来到了与前妻居住过的那幢楼外,谁知前妻早已搬走,那房子已是鹊巢鸠占,一大帮陌生人正在里面暴饮狂欢。可怜巴巴的前房主被错当成应邀赴会的请进去喝了一杯,心中的酸楚根本没法向任何人倾诉。
这个结尾既是幽默的,又是辛酸的。它不仅仅向我们展示了费雷倒霉可笑的一面,而且更表现了他在这一倒霉可笑处境中所体验到的强烈的孤独感。一个算得上是坚强独立的男人,一个正常的需要女人的男人,因为婚姻的不幸离家独居,在万家欢聚的除夕之夜竟然被女友抛弃,像个弃儿一样流落街头,还得极为尴尬地喝下一杯并不是为自己准备的酒。在这个让人辛酸微笑的情节里,幽默所唤起的是读者的同情,一种真正属于人道主义的情感。
(《我走了》,[法]让·埃什诺兹著,余中先译,湖南文艺出版社二○○○年六月第一版,11.00元)
幽默:对同类的宽容
《辛笛诗稿》自序
杜鹃侵巢的仪式
二战以来的英国中等教育改革
阅读吕彦直
气味、仪式的装置
试答“美术三疑问”
一九八五:《人民文学》
看“星星美展”,漫谈艺术形式
阅读城市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