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走在哲学的林中小路上
栏目短长书
作者安希孟
期数2001年06期
  哲学家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哲学就是阐释、揭示和说明世界。哲学是言而不是行。哲学家断乎改变不了自然与社会。是不能也,非不为也。哲学不是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哲学是怀疑,是思虑,是玄览,是静观,是探索,是爱智。这里的智不是顺天应人、戡天役物,不是八面玲珑、四面精光,不是机灵、乖巧、油腔滑调、善于应酬,而乃大智慧。大智慧是大怀疑,总要问“为什么”,因而大智若愚。
  严格说来,哲学不是解释宇宙,那是自然科学的事。哲学家至多只能解释人生,解释自己,解释文本。哲学也不是知,不是知识体系,不是几何学、物理学那样一大套公理、公式,可以解决实际生存问题。哲学的精神永远是探究、怀疑、发问、沉思,而不是提供现成答案。哲学家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他远离田野车间,甚至也不拿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而只是坐在静谧的书斋里读书、思考,思考那究竟至极、虚无缥缈的本体问题。他惟一的体育运动是散步、沉思,有时会因思考而跌入坑中。
  据说泰勒斯就是因为一心思考“天体”而跌入坑内,我就有些怀疑,这肯定是笔误。泰勒斯肯定是在思考“本体”(而不是天体)时跌入坑内,肯定是在思考“天国”(而不是天体)时跌入坑内。哲学家是一些不通人情世故的人,他对人间事务有些茫然,有些呆傻,他根本解释不了世事。真正的哲学家只解释文本——这样他就使自己敞开了。文本的解释成了夫子自道。
  哲学家孤苦伶仃,独处一室之中。面对古往今来的大哲学家遗留下来的问题,他苦苦沉思。他惟一的财富是文本,哲学因而就是解释文本,而不是解释宇宙。可以说,他生活在文本世界之中。
  哲学家只是一味地同古往今来的灵魂交谈——他读书,是同古昔人物交谈;他写作,是同子孙后代交谈;他讲演,是同莘莘学子交谈;他沉思,是同自己交谈;他做白日梦,是同彼岸世界交谈。他乐于倾听,倾听奥秘;他长于洞见,洞见未来;他善于遐想,遐想无限;他耽于梦幻,幻游彼岸;他富于关怀,关怀永恒。他同远在天涯的哲人和精神交谈,在这个意义上,他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他伟大,他不朽,他同古往今来的灵魂对话,同绝对无限者交流。
  因此,哲学家不是实行家。他只从事一种活动——解释,但不是解释自然世界他只解释自己的灵魂。他在这样做的同时,也就对世界这个大文本做出解释,因为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不是树木、矿山、云彩、崎岖的小路,蜿蜒的江河,不是未经人手垦殖的草莽世界,而是文本,是人的痕迹加于其上的人工世界——自从类人猿第一次用砸制的石块进行狩猎以后,纯粹的自然世界便不复存在。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是人类活动痕迹遍布其间的人文社会。
  说哲学家不是实践家,这丝毫不是说他对这个世界无所作为。他的功用何其大也!他改变着人,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因此,人类应当尊重哲学家,让他安歇,让他休息,让他梦想,让他读书,让他沉思,让他散步,让他发愣,让他写作,让他保持一份心灵的宁静,这样,他就会有震撼世界的思想出品。对哲学家,应当奉行Let Be的原理。据说上帝创造世界时说:Let there be……就有了太阳和宇宙万物。社会应当像上帝对待宇宙万物听其自然那样,听任哲学家自我发展。他漫无边际的思绪的自由肯定会创造出姹紫嫣红的理论奇观!不要惊醒他思索的美梦。我们人类肯定会从他们那里受惠无穷!
  泰勒斯跌入坑内,受到一位妙龄婢女的嘲弄。海德格尔道:“真乃婢女也!”不过,不幸从事哲学的人,确也如同掉进深坑。古贤者云:哲学乃无用之学。然而惟其无用,才有大用。宵小之徒鄙夷哲学,乃是因为不明了哲学之大用。真正的哲学家显得迂腐,不知变通。然而一旦哲学变得时髦,成为王冠上的宝石,一旦哲学家伶牙俐齿,纵横捭阖,在打嘴仗上是常胜将军,那想必已经不是真哲学和真哲学家。柏拉图妙论无穷,但他让哲学家在未来共产主义世界里当国王,肯定是个馊主意。
  哲学的本质是思,是爱智。海德格尔说:“思中持久的因素是道路。”思是作为过程而不是作为结果而出现的。哲思不会有成果,哲思不会有结论。哲思是过程,它只是思、思、思……思的结局不会是大堆钞票滚滚而来,思的产物仍是思。假如哲学是思的过程,是道路,而不是终点,那么,我们便知道何以哲学会绵延两千多年至今仍存在。我们也知道,诚如海德格尔所云,哲学其实没有取得多少进步。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比起两千多年前的哲学争论,并没有多少进步。物理、化学有定论,有教科书,有答案,惟有哲学应当没有教科书和标准答案。哲学乃是林中漫步,自言自语,很轻松,也很艰难。
  海德格尔因此非常喜欢“道路”一词,要求学生把精力放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讲课的内容上。“思钟情于修筑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林中有许多路。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山道罕见之处。这些可以叫林中路。”(《林中路》,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七年)的确,哲学的林中路并不引人到宽阔光明之地,而是引人到人迹罕至之处。哲学的林中路并不引人到车水马龙的市场或广场,而是引人到深奥玄秘之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每所大学都应当为学生修建一间静思室、反省房。
  “每条路各行其是,但都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一条路和另一条路一样。然而只不过是看来如此而已。伐木工人和守林人认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走在林中路上。”哲学家就是伐木工人和守林人。哲学因而就是林中漫步和巡视。马克思云:“只有那在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但守林人和伐木工人不想攀登顶峰,他伐木是为了让新苗茁壮生长。对守林人而言,森林是他存在的一部分,哲学就是这苍茫的古老森林。有幸在林中漫步的人应当守住这份宁静。
  哲学不是一种可以直接习得的技艺。我们无法直接使用哲学。谈“应用哲学”,就有点风马牛。还有什么“实践哲学”、“经济哲学”,更令人费解。我们不得已开办“应用”哲学班,是为了喂养几个无所事事之徒,让他们有闲暇去思考子虚乌有的事,让他们天马行空般遨游八极,神往彼岸,上天入地,与“绝对”神通冥合,去思考究竟至极的道理,去遥想天上的星空和人心的律令。但这不等于说,营养物就是大脑本身。用来营养哲学系的“办班”不等于哲学系本身。因而对哲学就不能用“有用”与“无用”来判定。“哲学无用”,这是千真万确的。你若壮着胆子和人家较真说:“哲学有用!”那就是上当。
  哲学是关乎个人和灵魂的。海德格尔说:“哲学永远只能涉及少许人。”说哲学可以为人类提供历史与文化基准,正好与对哲学的贬辱异曲同工。
  又有人认为哲学为众生、为万民提供远景和捷径,为科学提供原理;有了哲学,我们便步入坦途,离开哲学,我们就盲人瞎马深池薄冰。殊不知,哲学并不是使我们生活得容易和轻松些。反倒使我们生活得更劳累、更艰难。海德格尔说:“哲学究其本性而言从不使事物变得容易些,反倒使事物变得复杂些。”哲学不告诉我们一套现成的结论,反倒让我们自己思索。哲学使我们生活得更沉重。让我们迈上艰难之途跋涉吧!
  以哲学为命运的人应当准备在崎岖小路上独行,没有目的,也不会有黄金滚滚而来。告别鲜花、冠冕、头衔、掌声和奖品,钟情于思,就会有真哲学。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