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国文学”:城堡之外路宽几许
作者王晓平
期数2002年07期
  去年十月,在东京学士馆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聚会。到会的数百名学者,来自日本列岛各地。与会者报到时受到的接待便不同寻常:每个人抽签得到一张纸条,上面各写着一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名字,怒族、傈僳族、壮族、布依族等等,会场上每张桌子也都高竖一个这样的名字,人们就按照这张纸条去按“族”入座。这让人未进会场,就感受到了一种置身于多种文化交汇的氛围。
  聚会是一百六十二名研究日本文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的学者发起的,起因只是为了一本书,这在日本的文学研究界实在是没有先例。那就是国学院大学教授辰巳正明所著《诗歌的起源——东亚文化圈的恋爱诗》。这本书丢开专从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去追寻日本诗歌源头的老路不走,却从日本奄美地区现存歌唱系统的“流歌”,以及中国西南某些少数民族的“歌路”出发,由诗歌的起源进一步提出东亚比较文化论的问题。到会者们正是抱着对这个问题的浓厚兴趣聚集到一起来的。
  在日本,一提起“国学”,很容易想起江户时代的本居宣长等人。在那个时代,所谓“国学”即日本学是与“汉学”即中国学相对立的概念,是以阐述日本文化的独特性为根本主导思想的学问。而“国文学”也就是将自古以来早已经成为日本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用汉字写作的汉文学排斥在外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谓“国学”、“国文学”更与甚嚣尘上的日本文化独优论拴在了一起。这种影响至今相当深刻。在很多研究日本文学的学者眼中,《源氏物语》这样的作品才真正代表日本的文学传统,历代文学家撰写的汗牛充栋的汉诗汉文,都不过是舶来品和仿制品,或者认定那是用汉文这种外文写作的,便必定不能真正表达日本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连文部省直属的国文学研究机关——国文学资料馆竟然也没有一位专攻汉文学的专家。今天,虽然日本的中国学界和日本文学学界都有一些研究日本汉文学的人,还结成了和汉比较文学会以通声气、壮声威,在国文学界的城堡内独树一帜;但他们寂寞地守护边缘的姿态,常不由得让人想起“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句古诗。然而,在以国学命名的大学里,出现了以研究平安时代汉文学著名的波户冈旭教授,又来了一位要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谣去发现诗歌起源奥妙的辰巳正明教授,虽不能算学海风变峰回路转,却也该说是苗头可喜。
  辰巳正明是中西进的学生。四十多年前,为了拂去战争期间强加在《万叶集》研究中的民族文学纯粹性优越性的乡愁,中西进在中日比较文学方面筚路蓝缕,令人信服地证实了《万叶集》中六朝诗赋的鲜明的影响。但他富于独创性的研究,当时并不为所有的学生理解。辰巳正明曾回忆说,有时偌大的课堂,只有他一个人在倾听中西先生侃侃而谈他的万叶古歌。现在师生则像是在同一条跑道飞跑,接二连三地各自推出新著。辰巳正明近年相继出版了《万叶集与中国文学》,《万叶集与中国文学第二》,《万叶集与比较诗学》等专著,其中《万叶集与中国文学》已出版有中文译本。
  近年来,辰巳正明忙于收集与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歌谣,虽然有中国出版的《中国歌谣集成》等书,日本也出版了工藤隆与冈部隆志的《中国少数民族歌垣调查全记录1998》(大修馆,二○○○),但他还是愿意亲耳听到更多的中国民谣。我们曾一起前往湖南张家界土家族民宅听山歌,经历过一次路逢阵雨险些欲归无车的插曲。土家大嫂用她那飞动梁尘的山歌来给我们打招呼,连唱数曲之后,又用她的歌声送我们出门上路。
  日语中的“歌垣”,相当于中国的“对歌”。歌垣远在《万叶集》时代便存在于东国地方,而今天只能在南方的奄美岛找到它的遗迹。辰巳正明发现,在日本奄美地方的民谣中,把集体的歌唱系统(对歌,对唱,交互唱)叫做歌流,一个歌流必有一个主题或曲调,在这个歌流基础上歌唱才得以展开,这正相当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歌路”,其间都存在一个歌唱从始至终的路径。由此他推测,经过漫长历史的种种变化,在日本宫廷及贵族沙龙的歌唱游戏之中也承袭了源于歌流的歌唱体系,《万叶集》就保留着宫廷及贵族的诸多歌流。在《诗歌的起源》一书中,他试图还原这些歌流,说明搞清楚歌流的存在,对认识诗歌的起源是十分重要的。
  此书一出,点头者摇头者各出其论。称道者谓其开出新路,持疑者则斥其思考尚欠严密。研究诗歌起源颇有权威的古桥信孝教授在《文学》发表文章称:“诗的起源是不能以文献加以证明的,惟此,谈论诗的起源就少不得要追究其有没有严密的逻辑,而且要看是在怎样程度上将历史和思想当作普遍化。在这个意义上,辰巳这本书,说中国日本这两个相异的空间都有‘歌垣’(对歌)这样相像的风俗,就说有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历史,这完全只不过是出于通俗的逻辑。”同时,他还指出,说读魏晋南北朝小说,和文物语就产生了男女爱情故事,也还没有提出具体的证据来。古桥信孝的非议遭到了辰巳正明的反驳,因为辰巳正明是把两者的影响研究排除在外的,他要做的只是从两种并不一定有直接影响关系的文学现象里确认是否存在共同的规律。
  在学士馆的聚会上,包括古桥信孝在内的学者、作家、出版家,就《诗歌的起源》一书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气氛轻松而又一丝不苟。登台发言者的兴趣很快集中到该书方法论上来。或主张对中国所有民族展开集体调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而最终可能得到确证,或强调应转而对黄河流域的民间文化加紧考察。辰巳正明认为日本奄美岛的民谣一直存在一个严密的歌唱系统,而这样的系统,使得包含南岛、冲绳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歌唱文化的东亚文化圈成为可能。由此他强调,文学的发生论或者诗歌起源论也不能陷入本国主义或者一国史观。怎样来估计其间的距离,或者怎样来设定它们的框架,立场不会相同,而重要的则是相互尊重。问题还不止于发生论。用汉字撰写的日本文献从东亚的角度去探讨也还有很多课题。为此,不仅是中国,与日本同样曾经属于汉字文化圈的韩国的汉字文献,也要放在一起来探讨。
  谈论东亚诗歌的起源,离开了《诗经》的话题便分量嫌轻。辰巳正明认为,《国风》歌谣是在古代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其中包含着诸多恋爱歌谣(情歌)来看,估计大部分《国风》歌谣曾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区域所举行的歌会中歌唱过。恋爱歌谣并非日常性的歌谣,而是在节日活动中歌唱的歌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国风》歌谣作为节日歌谣来重新加以定位。这个节日活动便是主要发生在春秋时期的男女自由恋爱歌会。作为民间歌谣的《国风》也应当有一个歌唱体系。虽然要想在被政教思想选择过的《国风》中还原歌路的全貌可谓困难至极,然而仍然可以从中理出歌路的痕迹。在去年夏天张家界举行的《诗经》国际研讨会上,他不仅录下了来自黄河之源的中国学者为他演唱的一曲曲原汁原味的“花儿与少年”,而且欣然接受了到黄河边采风的建议。在学会举办的诗词朗诵会上,他将自己进一步研读《诗经》的心愿凝聚在一首和歌之中:
  张家界相逢
  风尘仆仆云千重
  诗经之魂仲夏梦
  说来在日本将东亚纳入视野跨学科构建文化论的尝试,已有所谓“照叶树林文化”及“环日本海文化”之说,前者未必能将东亚整个区域的汉字及儒道佛等文化都包括进来,后者则虽欲将它们都囊括在内,但日本海之称,又缺乏国际性。东亚文化之旗,因为曾被日本军国主义者挥舞,动辄让人想起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中韩日学者在研讨诸如诗歌起源问题时不同立场、不同方法、不同思维方式并峙,除了在材料考辨上较易找到共同点外,不时会各说各话,或者自数家珍,或者语不投机。走出“国文学”城堡以后又怎么办,其实并不那么轻松。在对于对方文化仰视的“憧憬期”与漠视的“隔离期”之后,狭隘的民族文化观在各方都还会有“市场潜力”:它既会在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重压的反拨中找到掩护,也会在发达国家窥测到“发达”的时机,只不过出场的面目有异。这其实更证实了大家都坐到一起来当面对话的迫切性。
  比较文学研究在日本虽有了百年历史,但多数学者目光历来集中在日本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关系之上;由于日本重实证的学术传统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的是注重考据的影响研究。从这一点来讲,辰巳正明的平行研究属于双重边缘。然而这又何以引来这么多学者驻足议论?不管其名称如何,中、日、韩历史上的交流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独特的一席,而迄今为止各自为营研究方式的弊病日渐明显,无论如何是众家聚首的根本原因。历史学者从古代诸国间书籍往还的历史出发,近来提出“书路”之说,书路连着丝路,南亚的佛教西亚的艺术就这样“连”到了日本列岛。有了这两路,东方的亚洲文化才融进世界文化的大潮。然而书路有迹,丝路可征,那么古代有没有口耳相传、乐调相亲的航山梯海的民族文化交流?结论或许是肯定的。只不过是有声而无迹、“歌路”不可追罢了。不走出“国文学”的城堡,或许便看不见那书路丝路歌路各路奔腾的风光。
  然而,那城堡外的道路又绝不是走哪哪通、无边的宽。学者在闪开狭隘的民族文化观陷阱之时,也不得不小心掉进抹杀差异的泥沼。在看似不相干的两种文化现象中理出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确凿的资料和严密的推理缺一不可,不然就会光冒泡沫而不结果实。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辰巳正明的研究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他对《诗经》的理解中,可以明显看出葛兰言《中国的节日与歌谣》的影响。在他近来出版的《想与万叶集相会》(笠间书院)中还吸收了包括古桥信孝在内的诸多学者的成果,给人的印象是脚步越走越坚实。
  走出城堡,就要一个护照,那护照就是外语。记得数年前有过古典文学研究生要不要考外语的争论,今天也有中文系学生要不要学好外语的议论,持否定性意见的先生不少。拿搞诗歌的来说,学点外语,倒不在于拈一点外来的理论套出新花样,也不在于瞥一眼本国文学怎么影响了外国或者外国人怎么服我们,而是能多多少少不靠翻译直接接触一点外国的作品,在面前树立起别样的镜子,这样或许对什么是诗歌,诗歌的起源与本质如何,就会得到一种新的眼光。
  城堡外路是有,就看怎么走。
  (《诗の起源:东アジア文化圈の恋爱诗》,辰巳正明著,东京笠间书院二○○○年版,7800册;《万叶集与中国文学》,辰巳正明著,石观海译,武汉出版社,28.00元;《智水仁山:中日诗歌自然意象对谈录》,中西进、王晓平著,中华书局一九九五年版,16.00元;《水边的婚恋》——万顺集与中国文学》,中西进著,王晓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22.0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