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我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上
栏目互联网络
作者易丹
期数1997年第7期
七、印刷品的死期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登载了一篇文章,叫《信息革命》。在这篇图文并茂的文章里,有一张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照片。这位传奇般的美国英雄爬在一根钢缆上,离地面有55英尺,手里拿着一张亮晃晃的激光只读光盘,朝着镜头微笑。在他的身后和脚下,是浓绿色的树林,而在他的屁股下面,是两根由一页一页的打字纸穿在钢缆上形成的柱子。
那两根柱子,是由33万张打字纸构成的,上面的文字以单行空格的典型格式排列。他说:“我手里的这张光盘所包含的信息,比我身下的这些纸包含的信息还多。”这张照片试图传达的信息是,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书都是印在—张张的光盘上。而不是印在一页页的纸上,我们将可以少砍伐很多的森林。
到了波士顿后,我曾急切地到书店里上,想看看那些书架中,是不是有些已经改变成光盘架了。结果发现,哈佛大学周围的几家书店里,还根本看不到光盘的影子。倒是在许多电脑软件店和电脑游戏店里,看到微软公司的百科全书光盘同其它光盘一起堆在光盘架上。这就意味着,光盘还没有正式地进入书籍出版行业,人们还是在砍伐森林,造纸,然后印刷出书。而读者也还是去普通的书店买书。回来在沙发上半躺着,用指蘸了唾沫一页一页地翻开,读用油墨印成的文字。起码,光盘式的书籍还没有形成大众消费的热点。
不过,激光只读光盘取代书籍的硝烟刚刚升起,另一种新媒介取代书籍和激光只读光盘的战争就又展开了,这场战争的逻辑非常简单:既然我们都想到了用光盘这种媒介来取代书籍,以节约森林,为什么不可以想到,甚至连光盘都不要,那不是连塑料都一起节约了吗?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种新的媒介,省略掉从电脑排版到翻页阅渎的那一切令人头痛的中间环节,那不是更方便得多吗?
把全世界都联结在一起的交互网络就是这样的最理想的新媒介。如果一个书籍出版商出版一套光盘版的马克·吐温小说全集,除了不得不使用塑料等必需的原材料之外,他还得考虑这套光盘的包装、运输、储藏。如果他只是出版马克·吐温全集网络版的话,他连这些因素都可以不加以考虑——他只需要把文字输入电脑,然后在网络上建立一个地址,让大家出钱到这个地址来翻阅就行了。没有纸张,没打油墨,没有胶水;甚至也没有塑料,没有金属涂层,没有运输车辆。
一切都在网络里,以比特或者电子的方式完成。
既然我们认定了,出版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公开地发表和传递信息,那么可以说在网络上存在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叫做网络出版物。从哈佛大学的课程表,到亚洲开发银行的项目介绍,从四川(联合)大学美国同学联谊会的名单,到那些讨论组里的各种疯狂的问题和辩论,都可以被叫做出版物,因为它们都是被公开放置到网络上以供别人查询、观看和使用的信息。换句话说,既然它们在网络上发表了,也就等于出版了(这在英语里是一个词:Publish)。尽管如此,找还是想在网络上去找一点我觉得和印刷品更接近的出版物,一种和我们原始的,以原子为媒介的书籍或杂志相似的东西。
怎么找?我来到了Yahoo!。
我在Yahoo!上输入一个非常宽泛的词汇:Publication(“出版”或“发表”的名词形式),让它替我找一下。Yahoo!很快就拿出了结果。它在网络上一共找到了七百七十一个与出版相关的项目,并列出了从第一项到第二十五项的名字,我只把我所感兴趣的前几项摘录如下:
文艺:电脑制作:立体图象:出版物;
文艺:人文学科:文学:写作:出版物;
文艺:人文学科:哲学:伦理学:大众媒介伦理学:出版物
文艺:博物馆与画廊:出版物;
文艺:表演艺术:出版物;
文艺:出版;
商业与经济:商学院:出版物;
……
共七百多个项目,按字母顺序排列。我没有心思把它们全部看完,当然更不可能把哪怕十分之一的内容列在这里。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艺:人文学科:文学:写作:出版物”这一项。在屏幕上,这些词汇全都由蓝颜色的字母组成,这也就意味着,它们都是超级文本(hypertext)。我用鼠标点了“写作”,另一串目录出现在屏幕上:
编辑之眼(Editorial Eye):
暗示(1nklings):
圣地亚哥作家月刊(San DiegoWriters Monthly):
文人园地(Scrivenery):
作家之页(The Writer Page):
每一项后面,都有一段简短明确的说明文字。其中,有关《暗示》说明是这样的:“为在网络上的作家设立的免费杂志,包括市场消息,写作资源,作家访问记,各种类型的文学创作研讨班,2至3周出版一期。”我决定《暗示》是我想看的杂志。于是我又用鼠标点了这几个蓝色的词汇,“翻”到了这本杂志的封面。它告诉我,现在我看的是1996年6月26日出版的第2·11期。然后是它的目录:
从舞台到屏幕:剧作家的魔术袋
——劳拉·布勒南,PBS作者及制片
迪安·科尔蒂斯·里甘访问记
新墨水——网络作家的写作资源
市场信息—一最好卖的故事——为订阅者出版
专栏讨论:
决不放弃——卡罗·汉森
图画书的插图媒介?——李·瓦德罗
我没有兴趣去读那些文章的具体内容,而是用它封面上的超级文本跑到另一个地方看了一下这本杂志的订阅者数目:一共有3508人在网络上订阅。根据国内的标准,一份纯文学的杂志能够有三千个订户也算不错了。为了进一步支持这个杂志,我按照屏幕上的指示,用一分钟不到的时间完成了订阅这份杂志的手续(从此以后,每半个月我的电子信箱里就有一份《暗示》杂志出现)。
然后我又“翻”回封面,点了目录上的“市场信息”,这里面就像一般的报纸或杂志一样有一个“分类广告”:
市场信息——作家的市场
写作比赛——小说,非小说,诗歌,等等
服务——编辑服务,作家提供写作服务,等等
寻求——作家寻求出版商、经纪人、编辑,需要作家来发挥的点子,等等
推广——作家推广自己的作品,网络写作,等等
事纪——写作研讨班,笔会,其它时间性较强的通知,等等
我用鼠标翻阅到“推广”,里边有一个叫做马修的人说他喜欢收集诗歌,任何人都可以向他的地址发送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到他的地址里去阅读别人发表的诗歌。我按照他给出的地址去看,不知是什么原因,居然没有能够联结上。于是我又退回来,继续在“推广”中找寻我感兴趣的东西。终于,我又看到一行叫做“Writer’shomepage”(大概只能翻译成作家地址)的蓝色字母,后面有一段说明文字:
直到1996年6月14日,我的网络地址里已经有三部完成的长篇小说。我欢迎大家参与并给我提出建议。我打算将我未完成的所有七部长篇小说全都输入到我的地,址里。这些作品都是关于心理学和大脑损伤的(都以第一手资料为原型)。请到我这里来看看。
我点了那串蓝色字母,到了这位作家的地址里。屏幕上有一张照片,是一个看起来五十岁左右的女性,有些发胖,戴一副黑边眼镜,正朝我微笑。照片旁边又是一段文字,介绍了她的三部小说的题目是《我依然记得昨天》,《碎片》,《记忆》。文字还宣布说,她于今年5月18日刚刚同她的邻居,一个叫阿立克·米哈依罗夫斯基的人结婚(“他是我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完美的男人”)。
非常有趣的是,这个男人的名字也是蓝色的超级文本。
我点了这个有点俄罗斯风味的名字,结果“最完美的男人”的照片出现在屏幕上,也是一个戴眼镜的。照片旁边的文字说明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系的人。这位教授指出,他和他妻子结婚时,照了不少美妙的照片,如果我有兴趣的话,可以欣赏一下。照片按照阿拉伯字母顺序排列,一共有52张,为了“图个吉利”,我点了第八号,一张新婚夫妇在客厅里照的像片出现在我面前。除了这对新人外,还有两个亲戚模样的男女也一道笑逐颜开。
如果所谓的网络出版物就仅仅是像《暗示》这样的杂志,或者像那位宾夕法尼亚的女作家那样的情况,就有些令人失望了。
说实话,我真正想看的出版物不是那种买了一个WWW的入口,建了一个自己的地址就开始发表小说和出版杂志的人的非专业性作品。我想看的,是由专业人士联合组建起来的正规的网络出版物。
我还是从Ya-hoo!开始。我在Yahoo!的Home-page里看到了“新闻”这一目录,决定先去看看它那里。于是我点了新闻,进到下一级目录;又点了“每日新闻”,再进到第三级;选择其中“一般新闻—当前头条新闻”,进到第四级;在这里再选择“世界新闻”,进到第五级。在那里大约七、八条新闻中,我选了两条来看。
第一条,是“叶利钦重新出现在电视上”。离俄罗斯总统大选第二轮投票还有两天,已经消失一周的叶利钦终于重新出现在电视上,这让西方国家的许多人都大松一口气,因为传言这位六十五岁的总统心脏病又发了,这将大大地影响他在第二轮投票中与共产党候选人祖加洛夫的对抗。
第二条,是“中国共产党庆祝它的生日”。
两条消息都是援自路透新闻社。我没有看其它的头条新闻,而是回到了Yahoo!的第一页。
在那里,我先输入了《华盛顿邮报》的名字。Yahoo!告诉我它找不到《华盛顿邮报》的服务器。于是我放弃了Yahoo!,转而在屏幕上方的“地址”一栏的空白处完全按照想象输入了一串字母"http://wWW.Washingtonpost.com/”,我想这应该是《华盛顿邮报》在网络上的地址。事实正是如此。我一下看到了《华盛顿邮报》的第一版,像一份真正的报纸一样的第一版,有大标题,有分栏排列的文字,还有彩色照片。头条新闻中,同样也有“叶利钦重新出现在电视上”这一条。与真正的报纸不同的是,在《华盛顿邮报》的这张第一版上,有一些功能键图标。我打开其中一个,这张报纸的头版上立刻出现一扇窗口,里边有一张菜单:
主要部分
商业版
交流(讨论与技术),国际,国内,体育,时装,华盛顿地区(城区),天气。
大书店商业目录
汽车销售分类广告
工作机会分类广告
房产销售分类广告
租赁分类广告
这当中,包括了在常规报纸上能见到的几乎所有栏目和版面,只有“意见交流”和“大书店”有些不像常规的栏目。在这份报纸的第一版上,还有其它一些在常规报纸上不可能见到的东西,一些附有图标的按钮,其中有一个是“同编辑交谈”。我想这些在常规报纸上看不到的特色,可能就是网络版的报纸所独有的功能了。比如说,“同编辑交谈”显然就属于那种“交互性”的(interactive)、只可能在网络上实现的报纸功能。
后来,我们到芝加哥去玩,我用我的朋友许鹏的电脑,在“中文之星2.0”的帮助下,读到了一份中文网络出版物。这就是自称为“全球首家中文电脑期刊”的《华夏文摘》。这份杂志于1991年创刊,每周星期五出版,已经出版了二百多期。下面是这份杂志目录上列出的栏目:
1 一周要闻
2 遥望神州
3 史海钩沉
4 影剧评论
5 “我们”
6 网络天地
7 各抒己见
8 故园旧事
9 信息交流
我看到的那一期里的“影剧评论”,包括了三篇关于电视剧《新大陆》的评论:《苦海无边,电视剧是岸》,《你有权保持沉默》和《只缘身在此山中》。据说,这部电视剧在芝加哥中文播出时,在华人圈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与此同时,这些争相目睹这部电视剧的芝加哥华侨们,又对它的故事和人物表示了相当的反感。
不管怎样,能够在交互网络里读到中文的出版物,的确让我感到十分亲切。我听说加拿大的留学生也出版有一份叫《枫华园》的电子杂志,甚至国家教委也出版有一份面对留学生的网络杂志。看来要跟上先进潮流并不困难。
我曾经问过几个朋友,问他们能不能想象没有书籍只有电脑的世界,他们都给了我否定的回答。他们都认为电脑和交互网络不可能最终取代书籍,因为,书籍(或纸张和油墨的印刷品)的那种质感,是电脑屏幕上的显示字母不可能取代的。
当然,他们都是读书人。我的想法和他们完全一样。
在交互网络上,我曾经找到过专门介绍和讨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地址,它们介绍过李白,也介绍过韩愈,甚至我还在一个地址里看到过汉字的古典诗歌,看到过有关中文书法结构的演示。只是,在屏幕上读它们的时候,我没有那种读印刚在纸张上的文字时的感觉,没有那种亲切感,那种手摸着书页,一页一页翻过去时的“阅读”感。在电脑屏幕上读诗,感觉只是在读“信息”,在读由电子传播的信息。
而诗或者文学,显然不仅仅是信息。
最乐观的人和最悲观的人恐怕都无法预料电子出版物或者网络出版物将在什么时候彻底占领人类的信息和精神传播领域,无法预料书籍还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多久的重要角色。人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纸张印刷书籍的世界是否真的会出现;如果真的出现厂,它还算不算一个正常的世界?然而不管怎样,有一点对我们)来说都是明确无误的:纸张书籍已经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而电子书籍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我自己肯定是活不到电子书籍取代纸张书籍的那一天了,所以,我一点也不会去为书籍的命运发愁。我使用电脑,我也使用交互网络,我还使用纸张书籍。
并且,在闲暇的时候,我会抱了一本书(说不定就包括了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在阳光温和的下午到我们房东的花园里去,躺在那张雪白的吊床上慢慢地翻阅。吊床的一头拴在一棵李子树上,另一头拴在一棵桃子树上,风一来,两棵树的绿叶就哗哗地响。我可以看见青色的苹果和李子在风中微微摇动,或者,我可以拉我身边的一根连接在一棵樱桃树上的细绳,将吊床轻轻地晃起来,让那些桃子或李子或樱桃看见我的运动。
在这样的时候,我会完全忘记了时间和空间。我还会忘记电脑实验室里疯狂的击键的声音,忘记交互网络上那些蓝色的超级文本。我只是觉得,我在读书的同时,手指轻轻划过那些薄薄的书页,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