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科幻世界杂志 1991 - 2000 十年全部文章
《科幻世界》杂志 1991 - 2000 十年全部文章
《科幻世界》杂志 1991 - 2000 十年全部文章,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一部有争议的大师小说改编的电影
栏目科幻影视
作者石坚
期数1998年第4期

  在好莱坞有这么一条定理:科幻电影的成本与其票房价值成正比。即成本越高,电影中的特技也就越多,对观众的感观刺激也就越强,观众也就越爱看。去年《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的巨大成功更似乎验证了这条规律。好莱坞遂兴起了一股拍摄科幻巨片的热潮。已上映和正在拍摄中成本超过五千万美元的电影计有:

  《大战火星人》(Mars Attacks)

  《茫茫太空寻知音》(Contact)

  《侏罗纪公园Ⅱ——失落的世界》(Lost World)

  《黑衣人》(Men In Black)

  《地平线号事件》(Event Horizon)

  《星际船上的伞兵》(Starship Troopers)

  《异形Ⅳ》(Alien Ⅳ)

  《邮递员》(Post man)

  《反重力》(Flubber)

  《异形Ⅱ》(Species Ⅱ)

  其中工本最大的恐怕要数《星际船上的伞兵》,耗资一亿一千万美元。

  单从成本而论,《星际船上的伞兵》或许比不上《魔鬼终结者2》或《未来水世界》。但后两部电影均由大牌明星领衔主演,而《星际船上的伞兵》中的演员全是名不见经传、初出茅庐的新人。因此该片成本用于特技方面的比重比任何一部科幻电影都要多。

  然而《星际船上的伞兵》引起轰动的原因不止是因为其成本高昂,特技精湛,也不是因为其导演是拍过《机械战警》系列的名人,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是根据科幻大师罗伯特·A·海因莱因最有争议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就情节而言,《星际船上的伞兵》是非常简单的。原著描写在遥远的未来,地球上的所有国家组成了地球联邦,联邦给予国民两种身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与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平民,公民的身份必须通过参加联邦军队才能获得。高中刚毕业的强尼·里克(Johnnie Rico)阴差阳错之下参加了军队。在通过了几乎是非人的残酷训练和战斗的洗礼之后,他终于成了一名出色的机甲步兵(Mobile Infantry)指挥官。

  引起争议的部分是书中对未来社会的描写。在书中,海因莱因针对美国当时(1959)社会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法。

  海因莱因设想的社会是一个由军人政府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并不停地对外扩张的社会。海因莱因认为政治权利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而应该由每个人通过奋斗获得,每个人得到多少政治权利应与他为这个社会做了多少贡献成正比。所以他认为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交给一个什么事都没做过的十八岁青年无异于让三岁小孩驾驶宇宙飞船。由于选举权是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获得的,因此不可能指望选民会认真地对待这个权利。这种选票是在不负任何责任下投的,大多数的选民在投票时都没有认真思考,因此很容易被各种舆论所左右。在他的理想中,真正有资格参选和投票的人都必须要当过社会公仆,换言之,即退伍军人。由于军人是通过严格选拔出来的,退伍军人又是经过残酷战争的幸存者,因此他们的平均素质比一般国民要高得多。而这种高素质选民正是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所必需的。

  海因莱因的观点一出台,立即招来了激烈的批判,大多数评论家将其斥为法西斯主义者。因此虽然他的其它很多作品都被改编成电影,《星际船上的伞兵》却一直无人问津。

  这一次的改编事实上是对原著的全面改写。电影导演显然对原著小说中的社会模式不以为然,整个电影中的社会背景是以一种反讽的手法来描写的。

  电影从头至尾模仿二战时期的战争宣传片,“号召”观众参加军队保卫“家园”。电影通过展示主人公里克的从军经历,“证明”了“敌人”必败而“人类”必胜的“信念”。

  为了不使观众引起反感,战争的起因由原著的人类扩张改为保卫地球而战。为了使电影更有“曲折性”,导演又加上了一段原著中所没有的三角恋情。

  作为对原著小说的诠释,电影中的道具,尤其是军服全都模仿纳粹第三帝国的型制。

  由于去掉了原著中有争议的部分,电影在上映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上映头两天的票房收入就超过了三千万美元,按这个势头,至少收回成本是没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