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科幻世界杂志 1991 - 2000 十年全部文章
《科幻世界》杂志 1991 - 2000 十年全部文章
《科幻世界》杂志 1991 - 2000 十年全部文章,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未来与科幻
栏目我看二十一世纪
作者大卫·W·赫尔
期数1998年第7期

  人类知识每隔十年便翻一番。这种速度可能会更快些,但我并不为之惊讶。我已目睹了未来正向现实冲击而来。坐在舒适的客厅里,我看到了登月的足迹。我也看到 ,电脑遍及各地,每张办公桌上,乃至大多数的家庭,通过电话形成一张联结数百万台机器的大网络,这张网络又造出一个广袤的控制论下的大宇宙,在那里几乎可以找到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在那里,我在约纽城内十多岁的儿子可以同时和来自德国、旧金山和澳大利亚的伙伴一起玩游戏。我也看到心脏、肝脏的移植手术变得如此寻常,除了需要寻找器官捐献者,移植手术已不再成为报头话题。同样,我也看到激光从单纯研究到不计其数的CD片、打印机,更不用说价格并不昂贵的用于手枪的瞄准器。我看到试管里孕育出婴儿,看到哺乳动物的复制,看到微波炉,看到便携式移动电话,看到轨道中的哈勃望远镜,看到即将揭开人类生命物质奥秘的人类基因工程的实施。

  我爱这一切。

  并非每一个人都这样——对不同层次的人来说,变化是令人不安的,每一项新的发明,每一步新的发展都意味着增加一份负担,增加一份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同样增加一份担忧。用一个术语来讲,这叫“未来恐慌”——一种恐惧和神经的反应,一种由于担心自己无力接受或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的隐忧。

  然而,不论怎样我都并不认为自己也患了未来恐慌症。相反,我始终生活在一种对未来的憧憬之中。对我来说,发展的速度永远是不够快的。

  很难说清,我对未来的热爱是我阅读科幻作品的结果还是科幻作品为我灌注了激情。

  我记忆中最早的书籍是一堆满是灰尘的平装书,其中一些我现今仍保留着。这些书是我父亲年轻时所藏,大部分是五十年代的科幻小说。然而那细小而不规范的字迹却把我的思绪从现实生活中带到遥远的未来,带到另一个空间或带到围绕着其它恒星运行的星体。有时,我一天能读完两三本书,顾不上学校的功课,全然沉醉于幻想之中。据说,这种美妙的感觉正是科幻的特征。我也建议培养这种美妙的感觉,因为它或许就是抵御和治愈未来恐慌症的一剂免疫药物。“读两本科幻书籍,并在清晨打电话给我。”

  伴随着全方位的知识爆炸,及其对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只有那些思维开阔,敏捷,热爱未来,适应力强的人们才可能在即将来临的新世纪中获得成功。从亚里斯多德以来,并不是任何男人与女人都理解这个世界。任何将这个信息宇宙荒谬地部分进行量化的企图,必定是对人类自尊的极大挫伤。无论任何人,他的一生,都环绕着这个信息宇宙。科幻作为一种体裁鼓舞人们预先把握技术,把握超感觉的和道德的变化,它为未来提出警示,它是路标,是灯塔,至少应当是一张不完善的神秘深处之地图——是一个背景。

  未来正向我们冲刺而来,阅读科幻可以说是安然徜徉未来的最为重要的活动。

  本文作者是美国当代科幻作家,在本刊发表过《美食》、《天幕坠落》、《人狼》和《卧底》等小说,曾于1997年来我国参加北京国际科幻大会,并访问了本社,由衷赞叹中国科幻的蓬勃兴起和众多科幻迷对《科幻世界》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