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网络片中的“酷哥”:《矩阵》
栏目科幻影视
作者怡雯
期数1999年第11期
假如有一天世界不再是我们现在了解的这个样子,而是更具随意性,更富于变化的另一种现实,我们该如何面对? 假如让我们去识别真与善,并以此唤醒民众,我们会达到目的吗?
这个问题,正是科幻片《矩阵》(又名<二十二世纪杀人网络>)所着力探讨的。在许多影评人眼中,这部电影是1999年度最棒的科幻影片。目前它名列全美票房排行榜之冠。故事发生在不久的将来,一名年轻的网络黑客安德森(由基奴·里维斯饰)发现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实际上是由一个名为“矩阵”(The Matrix)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的,人们就像放牧其中的动物一样。以尼奥化名出现的安德森在网络上查找关于“矩阵”的一切,他在一名神秘女郎祖妮蒂(加里-安·莫斯饰)的引导下见到了黑客组织的首领(劳伦斯·费希伯恩),三人一起开始了与“矩阵”的抗争。
该片剧作者和导演拉里·瓦乔斯基和安迪·瓦乔斯基是一对同胞兄弟。他俩在创作了处女作《谋杀》后,转而成为制片人。兄弟俩曾把剧本卖给华纳电影公司,该公司负责人经过反复斟酌,认为剧本的原创也是最理想的执导人。
记者在拍摄现场见到的瓦乔斯基兄弟谦逊随和,言语之间没有先入为主的傲慢。谈到《二十二世纪杀人网络》的故事,他们虽然胸有成竹,却只是平实地解释:“我俩写的所有故事几乎都以两个不同世界的相互交替为背景,这大概跟我们向来喜欢发生在异度空间的科幻故事有关吧,比方说,J·C·巴纳德的作品我俩都爱读。几年前, 一个朋友告诉我们有位出版商想出一套喜剧系列书,问我们能否提供一些好点子。尽管当时我俩的确没有什么好主意,但当即突发灵感,48小时后一个叫做《矩阵》的完整故事便酝酿成熟了。”
制片人之一的巴里·M·奥斯伯恩这样评价这部影片:“毫无疑问,它是百分之百的酷片。其强劲的动作效果令其它许多片子望尘莫及,其浓厚的异类风格更增添了独特的魅力。瓦乔斯基兄弟很年轻,出道不久,但两人的影视才能不可低估。对影片总体而言,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迫近现实,但事实上后来我们又不得不向观众反复申明:不要把它太当真。再真,它也只是一个科幻故事而已。”
安德鲁·曼森是本片另一制片人,他讲起制作过程中一个有趣的插曲。为了表现影片打斗场面的真实性,瓦乔斯基兄弟竟然想到专门从香港聘请著名功夫片编导和他的麾下来训练自己的演员队伍。由于经过严格的训练,《矩》片中的动作场面绝大多数都是真打实斗,而非一般美国影片中那样使用特技替身演员。
巴里·M·奥斯伯恩于1997年7月初次接触到本片剧本。当时,他正在派拉蒙电影公司包装约翰·伍的新片《面孔/关闭》。“华纳的比尔·雅各布斯打来电话,要我去见拉里和安迪兄弟俩。没想到,我对他们的剧本一见钟情。我了解到,这部片子已经历不少周折,我不想它再被埋没,于是,我决定加盟拍摄。”
谈到在澳洲拍片时的情形,当地导演安德鲁·曼森更有发言权:“瓦乔斯基兄弟初出茅庐,从经济实力上讲完全不能与好莱坞主流制片人相提并论,选择拍摄基地和摄制组人员都必须十分慎重。在澳洲制作影片,成本相对低廉。而且没有理由说在澳洲制作的影片质量和效果不比在好莱坞拍摄更具优势。实际上,近几年来成功影片中有不少是在这儿制作的,如:《莫里博士之岛》和《黑暗城市》等。
华纳公司在昆士兰原本就设有一个规模不太大的摄影基地,但《矩阵》摄制组最后选中的却是福克斯公司在悉尼的基地,个中缘由正如扮演史密斯的雨果·维恩所说:“尽管我们人在澳洲,要拍的却是一部美国式的科幻片,不能因为吝惜一点美金租一个好一点的摄影棚就拍出不伦不类的片子。这种小气的做法定会坏了大事。身处异乡,我们的美国式文化被局限在摄影棚的范围,稍有不慎,就会被外面的澳洲文化海洋所淹没。”于是,摄制组又花了大价钱租借一流设备。要知道,在澳洲租设备是十分昂贵的,那儿竞争对手少,这一行基本上还保持着垄断的优势。
当然,一部影片不可能令每个人都感到满意。我们来听一听观众的声音:
杰姆·伯拉蒂尼里:我喜欢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动感的、大气的、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影片,它以独特并且有趣的方式穿梭在现实与幻想之间。虽然它是一部科幻影片,但它并不像那些传统科幻片那样充满了太空大战,宇宙人手持激光抢互相射击。它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十分有趣、引人入胜的故事背景。 安德森过着一种双重的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他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但在他的私人空间里,他是一个名为尼奥的网络黑客。尼奥对自己的存在并不满意,甚至有些困惑,当他在网络世界中探索存在的意义时,一个名为摩非斯的人与他取得了联系,由此开始了这个令人惊异的故事。
安德鲁·欧·亨利:我宁愿忘掉这部影片,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技遮盖了影片应当表现的实质,它缺乏成熟的理念。它的主题和画面令我目眩、麻木……
而《矩阵》到底是一部怎样的水准的影片,观众还是先看完再得出自己的结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