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科幻世界杂志 1991 - 2000 十年全部文章
《科幻世界》杂志 1991 - 2000 十年全部文章
《科幻世界》杂志 1991 - 2000 十年全部文章,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小说工厂”——罗伯特·西尔弗伯格
栏目图说科幻
作者姚海军
期数2000年第4期

  在准备撰写这期“图说科幻”时,刚刚读完《荆棘》(载于《科幻世界》2000年增刊春季号),这部让人回味不已的作品使人自然而然地想到它的作者。于是,我便想到了将这位被誉为“小说工厂”的多产作家——罗伯特·西尔弗伯格介绍给大家。

  为了核实几个书名,我打开一本美国出版的《科幻百科全书》,翻到Robert Silverberg那页:满页几乎就是他的作品目录,其长短与阿西莫夫不相上下。读者不难想见,这又是一位“写作机器”。他不仅写科幻小说,还写历史小说、科普著作。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却首推科幻小说,迄今为止,他仅科幻小说就已经写了一百多本。

  西尔弗伯格确实是个写作快手。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创作高峰:“我有一种可怕的能力,如果有一个编辑需要一篇七千五百字的关于外星人入侵的小说,讲明三天内交卷以填塞当期的版面,他只需要挂一个电话给我,我准会如期炮制出来……到1956年夏天我大学毕业时,我已是一个完整的写作机器了,不管编辑要多长或什么性质的小说,从惊险到伪哲学,我都会按要求写成。”

  西尔弗伯格1931年1月15日出生于纽约市的布鲁克林。他从小就喜欢看科幻小说,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期间,他就开始发表作品。他的处女作是1954年发表在苏格兰科幻杂志《星云》上的《戈艮星球》(Gorgon Planet)。

  1955年,刚上大学三年级的西尔弗伯格与一个叫兰德尔·加勒特的作家交上了朋友,他们很快开始合作,在这一年暑假后的五个月里,他们写下了大批公式化小说。由于当时正是科幻杂志出版的高潮时期,众多的杂志需要大量的作品填充版面,因此他俩的近三十篇作品得以发表。

  不过,西尔弗伯格早年这段速产期所写的小说大多是平庸之作。如果说还有几本较好的小说的话,那就是《生死之主》(Master Life and Death)、《从地球来的侵略者》(Invaders from Earth)和《起死回生》(Recalled to Life)。

  到了50年代末,科幻杂志出版热潮开始退却,不少杂志停刊,科幻小说的发表园地日渐缩小。西尔弗伯格不得不开始在科幻小说之外另谋出路,他开始转向写儿童科普作品,并获得了成功。直到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雷德里克·波尔担任了《银河科幻小说》的主编后,这位快手才在波尔的劝说下重新将写作重点放在科幻小说上。接下去的三年,西尔弗伯格虽然仍致力于科普写作,但科幻小说的创作数量却明显增加了。

  1967年,西尔弗伯格发表了《荆棘》(Thorns),这部长篇科幻小说终于使他从遭人鄙视的三流作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令人瞩目的科幻作家。

  《荆棘》是一本描写人的异化与痛苦的作品。异化与痛苦是西尔弗伯格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如短篇小说《苍蝇》(Flies)写主人公被外星人改造,使他能接收和传播别人的感受。同一时期写的《霍克斯比尔站》(Hawksbill Station)也是这一主题。

  1969年西尔弗伯格以一个恐怖的短篇《过客》(Passengers)获星云奖,这是他第一次寻得科幻大奖。这篇作品写的是寄生性外星人将人类变成了它们的傀儡。同年他的另一篇作品《夜翼》(Nightwings)获得了雨果奖。他的又一个创作高峰来到了,与第一次创作高峰不同的是,这次他的作品更加有分量了。

  这一时期,西尔弗伯格发表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似乎脱胎换骨,成了另一个人,以致人们称他为“新西尔弗伯格”。他的作品接二连三获奖,但大多是中短篇,1971年的《一个变化的时代》(A Time of Changes),是他惟一获奖的长篇小说。

  1972年标志着西尔弗伯格多产的创作步伐的停止,也标志着他第二个创作高峰的结束。这一年他只写了三部小说。不过这三部作品都很出色,尤其是《内心垂死》(Dying Inside),这部作品描写的是一个心灵感应者的悲剧。当他拥有这一超能力时,人们对他敬而远之;但当他的这种功能慢慢消失时,他却仍旧不能与其他人真正地沟通。评论界给予这部作品很高的评价,认为是西尔弗伯格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七十年代初,西尔弗伯格除了写作几部长篇科幻小说外,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实验性的小说。他的长篇大多是重复他一贯的主题,只是用了不同的小说技巧;但他的中短篇科幻,却完全不同于前者,在主题上出现了突破。他在七十年代所写的中短篇小说,大多是带有讽刺性的,主题跟过去完全相反,1971年获星云奖的中篇《来自梵蒂冈的好消息》(Good News from the Vatican)是其中的代表。

  到了70年代中期,西尔弗伯格宣布“封笔”。直到1980年他才再次回到科幻界。以《航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1985)、《内地的吉尔加美什》(Gilgamesh in the Outback,1987)等优秀作品(分别获星云奖和雨果奖)开始了他科幻创作的第三个春天。八十年代晚期西尔弗伯格最重要的作品也许要数“新春”(New Springtime)系列了,特别是它的前两部,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进入90年代,西尔弗伯格仍笔耕不辍,于1994年出版的《午夜的热天空》(Hot Sky at Midnight)是他这一时期最受瞩目的一部科幻长篇。

  西尔弗伯格多才多艺,他的创造力似乎永不枯竭。他不断用新的作品拓展着幻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