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漫谈科幻百科及科幻定义
栏目科幻百科
作者吴定柏
期数1996年第1期
吴定柏先生是上海外语学院英文教授。他潜心研究欧美科幻达十余年,并以探讨乌托邦文学获美国博士学位。吴博士能光临《科幻世界》主持《科幻百科》栏目,读者幸甚。 (小菀)
《SF百科》栏目虽与读者初次见面,但是读者希望开阔科幻视野的要求由来已久。不少读者来信要求《科幻世界》杂志提供系统的科幻知识,以提高他们的科幻素质,于是这个栏目应运而生。我本人研究科幻文学十余年,但若手头没有最具权威性的《科幻百科全书》(1993)为我壮胆,也决不敢主持这档知识性极高的栏目。
说起科幻百科全书,世上也只出版过两种。一本由尼古尔斯1979年主编,一本由冈恩1988年主编。我手头的《科幻百科全书》是约翰·克罗特和尼古尔斯主编,1993年在英国和美国先后出版的。它是在尼古尔斯1979年版本的基础上大量扩充至目前4,300条目,1370页,120万字的规模。该书介绍的主要内容包括世界各国科幻作家(2900),科幻题材(43),科幻术语(55),各国科幻概况(27),科幻电影制片人(34),科幻电视(96),科幻杂志(230),科幻连环画(59),插图画家(64),出版社(35),科幻奖(11)等。这显然是部内容丰富的高品位参考书。当然其售价也令人瞠目:45英镑(70美元)一册。唯恐涉嫌侵犯版权,我撰稿时,只能对它参考参考而言。
《SF百科》栏目限于篇幅,虽不能全面介绍科幻的百科知识,但仍将努力择其精华,以通俗形式对读者漫谈重要科幻概念和题材,介绍优秀科幻作家,展示各国科幻发展概况。
就科幻概念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科幻的定义。在介绍定义之前,先允许我回忆一件往事。去年八月,我应邀参加第34届日本科幻大会。期间,日本科幻友人岩上治先生问我:什么是科幻?岩上治从1980年起与我结SF之友,他对科幻颇有研究,何以会提出这个问题?后来得知他的一位朋友正在撰写《科幻是什么》一书。当他们在对比日本科幻和美国科幻时,甚感困惑,因为两者差异之大,使他们产生两者是否同源的疑问,他们希望了解我的见解。我先让岩上治先生阅读拙文《美国科幻定义的演变及与主流文学合流的现状》,然后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岩上治说很有启发,当然,他可能是纯粹出于礼貌而说的。
从1924年以来,不知有多少人给科幻下过定义。这里略举几条。根司巴克:“科幻,指的是凡尔纳、威尔斯、艾伦·坡类型的故事——是科学内容,预示未来和迷人传奇三位一体的作品……这些奇异的故事不仅读来趣味横生,而且始终包含教育意义。它们以饶有风味的形式传授知识……今日科幻中描绘的新发明,明日可能成为现实。”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描绘虚构的社会。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发展的性质和程度。”德尔·雷:“科幻小说是采取娱乐的手段,以理论和推理试图描述种种替代世界的可能性。它以变化作为故事的基础。”苏文:“科幻是文学的一种,异化和认识的存在和相互作用是科幻必要而充分的条件,想象出来的故事结构替换作者所处的环境是科幻的主要表现手段。”
以往那么多文人给科幻下了那么多条定义,为何至今尚无定论?我以为根本原因是科幻文学仍然处于变化之中。根司巴克1924年提出科幻概念在当时是适用的,然而进入60年代就被科幻的新面貌所否定,而90年代的科幻远比60年代的科幻复杂而丰富。以往的定义无法界限它们。此外,各国的文化传统的差异,对于科幻创作产生不同的影响,而科幻作家是不可能游离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而创作的。于是中国读者对一些日本科幻无法接受,日本读者对一些美国科幻也持保留意见,而美国读者对中国科幻不可理解。然而,它们却都是科幻。
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科幻存在差异,甚至很大的差异,这是必然的。那么如何认识科幻呢?我以为四个词汇是关键:科技时代、变化、思辨、文学。科技时代孕育科学文艺,科学文艺反映科技时代,显然,科幻是科技社会的产物。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必然产生对种种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思辨的文学。所以,科技是背景,变化是基础,思辨是手段,文学是形式。科技内容包罗万象,变化范围无穷无尽,思辨手段跨越时空,文学形式万紫千红。那么,科幻当然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总之,科幻是对科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作跨越时空的思辨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