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科幻世界杂志 1991 - 2000 十年全部文章
《科幻世界》杂志 1991 - 2000 十年全部文章
《科幻世界》杂志 1991 - 2000 十年全部文章,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中国科幻正走向辉煌——记《科幻世界》
栏目特稿
作者覃白
期数1996年第9期

    辉煌的起点

  七月,北京城的每一棵青松与白杨都感到了阳光的炽热。

  七月十三日至十四日,在鲁迅曾执教过的北师大校园,人们不时看到鲜红耀眼的“科幻世界”四个字,像闪动的火苗,给假期宁静的校园平添了盎然生机——原来是有上百人穿着印有这种字样的T恤衫,兴高采烈地来来往往。问一声,你们从哪里来?回答是:从四川,从天津,从北航,从清华……哦,科幻迷们正在这儿聚会!

  盛况空前的《科幻世界》’96北京科幻节在北师大英东楼会议厅开幕了。请记住这一天——1996年7月14日,这是中国科幻作家与科幻迷的第一次欢聚。近二百名科幻迷参加了这次盛会。

    为了走向辉煌

  科幻节之前,在京和部分来自天津的科幻作者参加了《科幻世界》的小型笔会。他们是:吴岩、宋宜昌、星河、韩松、韩建国、白墨、江渐离、凌晨、严蓬、杨平、毕宁宁、李学武、罗洪斌、霍栋、管海寅、李松涛等。

  作者们相互传看作品,三五成堆地自由讨论,从七月十二日深夜到十三日深夜,招待所一直是灯火辉煌。

  有些腼腆的女硕士李学武(姓名像个男孩子),捧出自己的新作《梦境》:“请大家多提意见和建议。”于是,以《梦境》的创作为由头,一场热烈的讨论会开始了。

  与会者普遍认为:科幻作品,还需要从传统题材“三人”即机器人、外星人和科学怪人中走出来,不断发现新的路子,挖掘新题材。比如,今年发表的《决斗在网络》和《网络帝国》就是新题材,很受欢迎。这就需要科幻作家非常关注科技新动态,注重知识积累。

  《科幻世界》的老编辑吉刚,凭多年编稿的经验,指出看稿中发现的通病:“科幻小说应该有个核心,就是科幻的构思,由这个构思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性格。许多作者不注意在科幻构思中出新,只是把发生在地球上的故事搬到太空,而这种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发展无关,只能叫做科幻背景小说。”

  宋宜昌谈到自己写二战的长篇小说《白极光下的幽灵》时,读过五六百万字的气象专业书,为的是准确描绘各种天气现象。连在气象局工作的同志都认为“写这部书的人,肯定是气象专家”。

  与会同仁们还高兴地说:中国科幻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一定要珍惜机会,多出精品,为中国科幻走向辉煌贡献力量。

    团结,才能走向辉煌

  在科幻节之前,二十多名天津科幻迷是走一程,停片刻,不断地向星河的PB机发讯号,才准确找到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会议的集合地点的。据说,北京科幻迷到天津“友好访问”时曾受到热情的接待。京津两地的科幻迷在一起那种亲密融洽的气氛真令人感动。

  14日下午2时,在北师大英东楼豪华的会议厅,《科幻世界》特邀副主编吴岩代表社长杨潇宣布北京科幻节开始,并向大家介绍了各位嘉宾,他们是:金涛、王逢振、冷兆和、韩建青等。来宾中还有首都新闻界的朋友:北京电视台的李战非、《中华读书报》的王向晖、《光明日报》的祁建,《中国科协报》的张岩、《科学世界》的崔永泰、《北京广播电视报》的郁晓东等。

  当《科幻世界》副主编谭楷搀扶着郑文光出现在大厅里时,会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这位新中国科幻的开拓者以《飞向人马座》、《神翼》享誉中华,1957年在莫斯科荣获科幻小说奖的著名作家冒着酷热,不顾腿脚不便造成的诸多困难,精神饱满地来到了年轻的科幻迷中间。

  新老科幻迷在一起倾心交谈,合影留念。围绕科幻,有滔滔不绝的话语。对此,著名科幻翻译家王逢振深有感慨地说:“在美国,每年有一次上万人的科幻迷聚会;在日本,每年也要举行有二千名科幻迷参加的集会。我们中国,终于有了科幻迷的聚会——这一天,我们盼望了好多年了!”

  一杯饮料、一件《科幻世界》的T恤衫、几本刊物……科幻世界杂志社给予科幻迷朋友的很少很少,收获却很多很多。最大的收获是团结——不管年龄,不论你来自哪里,一声“我爱科幻”,便如心有灵犀,情意相通。有了团结的基础,中国科幻定能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