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科幻世界杂志 1991 - 2000 十年全部文章
《科幻世界》杂志 1991 - 2000 十年全部文章
《科幻世界》杂志 1991 - 2000 十年全部文章,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科幻与事实
栏目世界科幻史画
作者帕特里克·摩尔 罗定国
期数1996年第9期

  时间翘曲的思想虽然缺少浪漫性,却是无数科幻小说的主题。毕竟,人类对时间还知之甚少,而且可以肯定地说,时间并不如我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历史上曾有几位科学家因思考时间问题而发疯乃至自杀。尽管威尔斯的时间机器未必可信,但现在已经证实爱因斯坦在其相对论中所假设的时间膨胀效应是真实的,虽然其细节还含混不清。

  如果太空飞船以光速的百分之九十九来航行,那么旅行者的时间尺度相对于地球来说就要发生变更(实际上是变慢了)。时间旅行若能实现,肯定就是这种模式。正如鲍尔·安德逊在其《归途路漫漫》中所描写的那样,飞船以接近光速航行,漫长的太空旅程预示着返回地球时已是未来数千年,真是所谓的“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而返回地球时如何消除新的心理障碍却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因为这些旅游太空的归来者们所知的,只是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的往昔。

  超光速航行进入另一世界——“超空间”,是近年科幻的另一热点。多数作家把相对论撇在一边不屑一顾,他们随意给自己的飞船加速,以为想要多大就有多大(这里面有许多行话,如时间翘曲子、光子等等)。但鲍尔·安德逊在《零点十字》里的描写与众不同:有一艘飞船加速失控以致接近实际光速,于是它的质量遵循爱因斯坦的原则而急剧增大,以至于飞船一次偶然的颤动都会把另一星系推出其轨道。科维诺·史密斯也描写了利用光量子捕捉帆收集太阳发射的能量,让他笔下的太空飞行者们缓慢而优闲地加速,其他作家也援引这一构想,例如拉里·尼文进而在作品中写了一种“冲压戽斗”,这是一种吸取星际间的氢作为能源的推进器。

  自天文学出现“黑洞”理论后,“空间翘曲”的主题就占领了科幻的部分舞台。约翰·泰勒的《黑洞》和安德里昂·贝利的《铁太阳》都描写了利用黑洞穿越银河系的太空航行。在他们之前的科幻很少涉足这一主题。概括地讲,当一个质量极大的恒星坍塌,变得体积极小而密度极大时就形成黑洞,连光线也不能从黑洞里逃逸出去,而包围旧星的空间区域实际上已从宇宙的其余部分割裂开来——这意味着物质能进入黑洞,但决不能离开,因为逃逸速度必须变得大大超越光速。虽然目前科学界还未证实黑洞的确存在,但一些现象表明黑洞是极有可能存在的。这无疑给想象力丰富的作家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广阔天地。有人甚至冥思苦想:一艘太空飞船陷入黑洞后,会不会在另一个陌生的宇宙里出现呢?

  “物质传送”是什么?这是当今科幻的又一话题。乔治·兰吉林的《苍蝇》展现的情景使人觉得既恐怖又厌恶:当人们和苍蝇共处一室而被传送器传送时,人和苍蝇就会融合成一体。澳大利亚作家杰克·温德姆在其作品中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一对年轻恋人乘坐物质传送器去另一宇宙旅行,其间有些部位互相融合成一体,幸喜该过程是可逆的。简、·扎达克在其《黑暗之彩虹》里写一些被物质传送器传送出去的人,却未能到达目的地。这是一个谜团,他们很可能被传送到另一个外星系里去了。我们目前还不能在一瞬间之内实现星际之间的物质传送,如果一旦这种传送成为可能,那么科幻中就会有大量新异的题材随之而起。

  然而从目前人类科技现状出发,接触外星文明的唯一希望,只有寄托在无线电上。一些国家已经在这方面做过许多尝试,其中最著名的有1960年美国的“奥兹玛计划”①。该计划完工后几乎立即就收到了来自太空的有节奏的无线电信号,当时人们欣喜若狂,以为发现了外星文明。于是,有关太空来电的许多小说接踵面市,其中最著名的有弗德的《彩色显像》,克罗依·泽维克和哈里森·布劳恩的《卡西欧培亚之恋》。何勒在其著作中则讲述来自外星的信号指令地球人建造一台计算机,而这台计算机却又教导地球上的科学家如何以地球上的原材料创造一个外星人。令人深感失望的是奥兹玛工程最初获取的无线电信号,后来经分析证明只不过是来自地球军事基地的通讯发射。当然,没有理由怀疑外星文明可能向我们传送信息,人类自己不是也一直在这样做吗?然而外星文明是否能到达地球,即或到达地球,人类又是否能破译它们,那又另当别论了。

  最后谈谈外星人访问地球自身这一主题。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中,写人们发现太空中有不明飞行物,最初人们以为是一颗小行量进入了太阳系,后来才证实是来自外星的一艘太空飞船。斯迪芬森的《守夜人》描述的到达地球的飞船,原来竟是银河系的星际公共交通车。这种可能性总是有的。就拿人类自身来说吧,美国发射的先锋10号探测器1973年已飞过木星,现在已冲出太阳系,踏上茫茫宇宙探寻的不归之路。它里面携带有一个存储着地球文明各种信息的金属圆盘,希望有朝一日能被另一外星文明所发现,进而寻到它的来源地。虽说这种可能性好像微乎其微,但它的发射毕竟是人类宇宙观点变化的一种测度。

  自1949年首创飞碟名词以来,飞碟已经常成为报刊的头条新闻,然而人类至今也尚未发现拉玛。从儒勒·凡尔纳开始,科幻已走过一段漫长之路。在凡尔纳时代,即使月亮也似乎是遥不可及。但自从黑洞之类的观念出现,我们便开始和路易斯·卡罗尔的白雪女王竞赛,白雪女王习惯在每天早餐前至少相信六件不可能之事。昨日的科幻已经成为今日的事实,我们不能预言前面还将发生什么。

  人类的前程遥不可测。注①:奥兹玛计划:1960年,美国向波江座ε星和鲸鱼座τ星发射了探测波长为21厘米的无线电波,试图接收其行星上“智慧生物”发来的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