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题跋 | 王玙似 | 本幅七十九至八十一 |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中秋后二日。王玙似鲁珍氏夜半记。 | 行书 | 世所宝重分隶书。皆在汉桓灵时。而灵帝时为多。此碑出于桓帝建和二年。则荡阴令碑之后。惟此碑为最古。荡阴令碑丰而秀。此碑瘦而劲。尤近篆法。于转折处见其笔姕。于屈曲处见其腕力。于大小参差处见其率朴。所可恨者。搨本年远。装裱弗工。剪裁浸濡。有伤体制。及剜补码字。错忤重迭。向眀睨视。其笔画多在墨渍中。又恨妄一女曹儿子用粉涂抹。字遂翳迷难辨耳。故友杨笠云工分隶。藏古迹最多。乡曾观此碑于其家。未悉端委。后予来鹤亭。偶得此本。今年夏多病。坐卧北窗。乃究心考辨得□□。喜不能寐。屡得屡喜。病以是减。始知为汉杨司隶开斜谷碑。斜谷褒斜谷也。汉高所烧栈道是也。北口为斜水。南口为褒水。水出衙岭山。碑文所谓绥亿衙疆也。斜碑作余。郑氏礼记注云。予古余字。以此知汉世余字不专作予音。故蹔为斜字。省文耳。古时字少。假借通用者多。如碑中以骂代焉。庼代倾。遰代滞。辽代寮。慨可知已。水经注云。褒水又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司隶尉杨厥之所开。桓帝建和二年。汉中太守王升嘉厥开凿之功。琢石颂德。为石牛道。来敏本蜀论云。秦惠王用石牛计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厥盖因而广之矣。年代姓名与碑符合。而郦注太中大夫诸错误。反以是碑相正。以此依缘想象。得其条理。其间文义弗贯者十之一。而字之确不可辨者十数耳。不既畼然矣哉。虽然先大夫为阆中太守。道出褒斜。于时予四经其地。不闻所谓司隶碑者。倘今不见此本。则水经注瞥肰一过。在有无恍惚之间。而汉人之以篆笔为隶体者。不敢谓今世尚存也。呜呼。碑旧为骈邑冯氏家物。后归笠云兄。又归其人张公。张公让奇割爱。又以遗予。二十年闲三易其主。皆宝惜如商周鼎彝。所以完好如故。其后流转所至。幸不坏于水火。而遇读书好古之人。则造物为无憾矣。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中秋后二日。王玙似鲁珍氏夜半记。 |
印记:玙似、鲁珍 |
题跋 | 张侗 | 本幅八十二 | 其人侗叩 | 行楷书 | 此册获于笠云先生子林霞者。其人不贮之其楼。而归之鲁珍。有以也。有以也。其人侗叩。 |
题跋 | 张侗 | 本幅八十二 | 丁丑夏日其楼主人张侗石民再识 | 行楷书 | 越三年。鲁珍厌世去。此册复贮之其楼。一日一藏大士奚公见之。拈须微笑若有所思。问故。以斜谷荡阴令两碑皆一藏中物。荡阴令固在此册。不知何时沦落人间世。一如干将莫邪翱翔悲鸣。岁久不当合耶。其人闻之。衣冠西向。再拜授之。奚公袒右肩露顶。东向再拜受之。丁丑夏日其楼主人张侗石民再识。 |
题跋 | 高得 | 本幅八十三 | 胶西高得恭书 | 行书 | 奚公善诗。尤工分隶。此册为旧所珍藏。无何失去。沉浮人世三十年。复归囊笥。剑合珠还亦一奇也。胶西高得恭书。 |
题跋 | 张雯 | 本幅八十三 | 鹤亭张雯 | 楷书 | 杨司隶开斜谷碑。散落人间。鲜有能句读者。阅千余年。见收于奚大士。笠云先生。鲁珍先生从而叙次之。再千余年。人得以知大士两先生者。知杨司隶也。鹤亭张雯。 |
题跋 | 李尧臣 | 本幅八十三至八十四 | 淄川李尧臣希梅书 | 行书 | 斜谷碑。希世奇宝也。旧与荡阴令碑同于藏于一藏大士。后斜谷碑独归水心二十余年。张石民购得之。以赠鲁珍。鲁珍没。是帖随孥而西。不知落何人手。石民又多方倩人购回。丁丑秋。奚公过鹤亭。因出示。遂视而笑。石民曰。吾知公笑矣。遂题而赠之。呜呼。隶之不行于世也久矣。非方外博雅君子不之赏。非方外博雅君子亦不之学也。吾于此益想二公高致。而石民屡购而不自有。尤不可及云。淄川李尧臣希梅书。 |
题跋 | 毕曰澪 | 本幅八十四 | 丁丑秋日毕曰澪书 | 隶书 | 余谷碑传本绝少。此本虽剥落不完。而神理朴茂。犹传汉人以篆笔作隶之一斑。奚公不早珍秘。赖诸君博雅护持。于恍惚存亡间。卒得完归奉也。独恠笠云摩挲三十年不一题识。以待鲁珍。何耶。予不识石民。即此两番解赠。亦略见石民。丁丑秋日毕曰澪书。 |
题跋 | 张笃庆 | 本幅八十四至八十五 | 丁丑(公元一六九七年)秋日淄川法外弟张笃庆题于也宜草堂 | 楷书 | 宣示帖失于过江。告誓文藏于鸱尾。兰(庭)(点去)亭记玉匣出于千年。乐毅论爨烟灰于一旦。物之废兴成毁。岂偶然哉。斜谷碑与曹景完碑皆汉隶之表表者。而此本传自奚师。阅人者五六而终归奚师。始信神物固有定数。剎那间便是六十小刼。奚师又安得执之为常住宝册也。我与奚公亦□顶礼片时。听神物之往来于阎浮世界可也。丁丑(公元一六九七年)秋日淄川法外弟张笃庆题于也宜草堂。 |
题跋 | 玉海 | 本幅八十五 | 己卯二月望日淄角清凉寺方丈灯下海书 | 楷书 | 栗尾虿尾钗脚蝇脚漏痕沙痕蛛丝游丝。此帖俱备。西京去嬴政未远。故法隶尚存篆意。试观青龙黄鹿数字。如小儿以梃画埊。屈曲作菽芽艹根。使宓皇未生。一画未画。文字或不在八法六法。如后世递递相变也。余不知书。故澷承奚法兄命评之。亦等之盲者扪彛器。而认窾志于黑夜尔。己卯二月望日淄角清凉寺方丈灯下海书。 |
印记:玉、海 |
题跋 | 讱庵(姓名待考) | 本幅八十六 | 立秋日讱庵漫识 | 行书 | 昌黎之画仅存其记。丰城之剑终跃龙津。是知物各有主。非人莫属。离合有数。非时亦莫属也。斜谷碑为奚公旧物。胡不守之令勿失。听其一入于水心。再入于石民。再入于鲁珍。且投之无知之手。而几几乎泯灭焉。迨石民公再购之。再有之始。缘奚公之咲而归之。三十年间几为转移。而珠还璧合乃在此日耶。个中机缘。奚公不知也。诸君不知也。石民亦不得而主之也。岂偶然哉。岂偶然哉。世之相须殷。而相遇亲。而相遇踈者。又独斜谷碑为然哉。立秋日讱庵漫识。 |
题跋 | | 本幅八十七至八十八 | | 楷书 | 右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隶额在兴元咸威宗建和二年。汉中太守王升立碑云。司隶校尉杨君厥字孟文。水经及欧赵皆谓之杨厥碑。蜀中晚出杨淮碑云。司隶校尉杨君厥讳淮字伯邳。大司隶孟文之元孙也。始知两碑皆以厥为语助。此乃后政颂其勋德。故尊而字之。不称其名。顺帝纪延光四年。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余路。盖从其所请也。子午者长安正南名。褒余者汉中谷名。高祖开石门。史策不书。亦见鄟阁。平帝时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遂通子午。永平之诏。史亦阙文。安帝永初元年。先零叛。断陇道。寇三辅。入益州。杀汉中守。乃桥梁断绝时也。自明帝永平四年通石门。至永初几五十年。自永初褒余断绝。至延光四年。凡五十年。水经云。石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即秦人取蜀之石牛道。杨君因而广之。蜀都赋岨以石门是也。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南历褒口。北出斜谷。邓骘传元二之灾注云。元二即元元也。古书字当在(点去)再读者。即于上字之下为二字。言此字当两度言之。后人不晓遂读为元二。或同之阳九或附之百六良由不悟。致斯乖舛。岐州石皷铭。凡重言者皆为二字。明验也。赵氏云。此碑有曰。中遭元二西戎虐残。桥梁断绝。若读为元元则为不成文理。疑当时自有此语。汉注未必然也。予按。汉刻如北海相景君及李竣夫人碑之类。凡重文皆以小二字赘其下。此碑有烝烝明明荡荡世世勤勤亦不再出上一字。然非若元二遂书为大二字也。又孔耽碑云。遭元二轗轲。人民相食。若非元(元)(圈去)二则下文不应。又言人民汉注之非明矣。王充论衡云。今上嗣位二之间。嘉德布流。三年零陵生芝草五本。四年甘露降五县。五年芝复生。六年黄龙见大小。凡八章。帝纪所书。建初三年以后龙芝甘露之瑞皆同。则论衡所云元二者。盖谓即位之元年二年也。邓君传云。永初元年夏凉部畔。羗摇荡西州。诏骘将羽林军五校士击之。冬征骘班师迎拜为大将军。(帝纪。班师在二年十一月。传有脱字。)(小字注)时遭元二之灾。人士荒饥。盗贼郡起。四夷侵畔。骘崇节俭。罢力役。进贤士。故天下复安。四年以母病求还侍养。则此传所云元二者。亦谓元年二年也。安帝纪书两年之间。万民饥流。羗貊叛戾。又与传同。此碑所云。西戎虐残。桥梁断绝。正是邓骘出师时。则史传碑碣皆与论衡合。建初者。章帝之始年。永初者。安帝之始年。乃知东汉之交。所谓元二者如此。碑以余谷为斜谷。充为冲。诋为抵。歮为涩。荫为阴。辽为寮。𢅷狩为□兽。衙为御。纵为踪。□为喜。𧂐为积。西成为西城。□即鬲字。𡒎为涂。□即断字。胳即盘字。遰即滞字。𥃷即碍字。𢛫即恶字。䕬即疆字。𢉸即恢字。醳即释字。□即继字。 |
题跋 | 谭泽闿 | 本幅八十九 | 壬戌(公元一九二二年)腊月五日和暖如春。晨起录记。瓶斋。 | 行楷书 | 朱时斋杨旭斋来看石门颂。因追述癸未甲申旧游。话及蒋伯生周通甫杨征(卿)(点去)和朱季直张渌卿及仲弟子毅皆成古人。凄然有作。石门颂者。藉书园旧藏。共四幅。流落散失。陈晋卿得第四幅。留置吾斋。既而杨旭斋以首二幅来。李子青以第三幅来。遂成全璧。余于乙酉春得奚林和上所藏石门颂及张黑女铭。忽忽三十五年矣。忆昔余年廿四五。随侍使节至齐鲁。藉书园与燕园邻。始识伯生及通甫。渌卿季直摹古印。征和锐志习书谱。余偕仲弟正年少。跌宕其间上下古。渐染金石文字味。四十年来成肺腑。晚年更作历下游。干嘉余韵留尊俎。(翁覃溪阮仪征桂未谷黄小松李铁桥孙关如诸老搜考金石踪迹多在山左)(小字注)。访古时寻白雪楼。寻诗屡泛青荷渚。残书破帖偶一收。非复少年勤记覩。石门颂出籍书园。当日园名动当宁。纯庙方开四库馆。主人与窥东壁府。(书仓先生)(小字注)。藏书多种入宸鉴。名牌古碣装成簿。孙曾繁衍苦饥贫。未免缥缃归市估。此拓尚是前代墨。想见珎藏等钟吕。几时散落不联缀。有似鸳鸿失俦侣。三君有得皆自秘。碎璧断圭谁问取。不图次弟来吾斋。剑合珠还神鬼许。卅年前得宋打本。来并南阳张黑女。四幅在壁册在几。尹刑相望矜眉妩。鹊华秋色黯将别。泺社人文谁更主。平生肆力在书律。毡蜡搜寻徧寰宇。东京石墨皆我师。臂挽虽衰勇犹贾。征和有子季直兄。许共谈碑资掌拊。古人精神盖非远。二千年间犹仰俯。因兹片楮枨触多。早岁才流去如雨。岁辛酉除夕。余收得蝯叟旧藏石门颂袱。当有手题。字中亦有校正处。后有成槫跋。知为奚林和尚物。今偶读东洲诗。乃知与黑女同时所得。且定为宋打本。奚林所藏乙瑛最有名。号世间第一本。宜其鉴赏之不凡。藉书园四幅余亦得见之。今归湘潭杨仲子。往亦未知为朙拓也。黑女尚在何氏。其后人吝万金不肯出。而此本竟入余箧。不知何时复得剑合珠还。联几并赏耳。壬戌(公元一九二二年)腊月五日和暖如春。晨起录记。瓶斋。 |
印记:阿瓶秘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