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签 | 陈任旸 | 封板 | 光绪戊戌(公元一八九八年)闰三月。月圆人寿室主署。 | 隶书 | 宋拓九成宫醴泉铭。(隶书)光绪戊戌(公元一八九八年)闰三月。月圆人寿室室主署。(行书) |
印记:耐叟 |
题跋 | 陈任旸 | 前副叶一 | 光绪闰上已陈任旸记于月圆人寿宝。 | 行楷书 | 赵墨林。溧阳人。工装潢。兼能作狂草与写意翎毛花卉。仿白阳瘿瓢十三峯草堂。染旧色装售。每得重值。因设肆于郡。以阅历多。颇能鉴别。初见此拓。若重有所疑者。既卸旧装。又若甚惊讶者。翻覆审视。始告余曰。吾侪乌能别真伪。惟得有可据者信之。生平所装称为宋拓者。不知凡几。而视其帋则实非宋物。亦有残碑零拓而是宋帋者。必告知主人。使珎视之。余于此拓。始而疑。疑尚能完善若此也。继而惊。惊其竟是宋帋也。然则完善若此之宋拓。即余所手装。亦寔无几。岂非得见亦幸哉。山窓多暇署签毕。因补记其说。以俟眀眼人鉴核焉。光绪闰上已陈任旸记于月圆人寿室。 |
印记:耐叟鉴定金石书画 |
题跋 | 陈任旸 | 前副叶一 | 光绪八年(公元一八八二年)中秋节陈任旸志于蕉山寓斋。 | 行草书 | 宋拓王圣教。初拓砖塔铭。颖上黄庭兰亭及此帖共四册。先君子当仓皇避㓂。相携自随。未肯刻离者也。展转迁徙。装潢遂坏。此帖为甚。欲修整而未得其人。溧阳赵墨林来山。恭修御书芥航奖其能。以他帖试之。果善。因将此册嘱为重装。圣教𣊹加修缀。数十年夙愿。一旦竟偿。不胜狂喜。吾之子若孙知祖与父珎重若此。尚其谨守之。光绪八年(公元一八八二年)中秋节陈任旸志于蕉山庽斋。 |
印记:寅谷 |
题签 | | 前副叶一 | 浩然堂陈氏藏本 | 楷书 | 浩然堂陈氏藏本。 |
印记:淮印 |
题跋 | 路保和 | 后副叶一 | 寅谷仁兄世大人法家正。世弟路保和。 | 隶书 | 予友陈寅谷。学博出其尊甫若木先生。家藏醴泉铭。原搨中有海寗陈氏浩然堂小印。精神活泼。鹤舞鸾翔。的为宋时典物。秦中碑碣俱萃洞中。独此碑在麟游治前。先曾祖慕堂公宰兹邑。恐与岱宗无字碑等作亭覆之。护以木栅。拓数十本携归。然已干嘉时物。过于骨胜。不便临摹矣。唐代多宝九成两帖并寿千古。多宝字底如盘。故愈拓愈肥。以瘦为贵。九成字底如升。故愈拓愈瘦。以肥为贵。以搨骨肉停匀。洵上品也。予榷税海昌。其本人述乡先辈陈逸希中丞酷嗜率更原搨。有以善本售者。不惜千金购之。故其书法与华亭相埒。此搨出诸海寗。抑亦当时所鉴赏者欤。海昌陈氏购之于先。阳羡陈氏守之于后迨亦有数存其间焉。寅谷仁兄世大人法家正。世弟路保和。 |
印记:路、保和、一庭春雨 |
题跋 | 洪钧 | 后副叶二 | 吴县洪钧 | 楷书 | 此帖为宜兴陈氏世守四帖之一。光绪辛卯(公元一八九一年)夏。归自海外。逃暑焦山。获交陈君寅谷。得观此帖及圣教序不断本。若颍上黄庭兰亭初拓砖塔铭。则在宜兴。未得寓目。虽侈眼福。犹憾其薄。吴县洪钧。 |
印记:臣洪钧印、文卿 |
题跋 | 陈所庵 | 后副叶三 | 民国二十年(公元一九三一年)元旦漱六识于辽东寄庐。 | 行书 | 浩然堂为商邱陈氏。系吾邑定生先生季子。赘于雪苑侯氏之后。代有闻人。望之中丞伯恭学士鉴赏极精。收藏极富。与宋牧仲相颉颃。宋搨旧题签即中丞亲笔。淮印明晰。并有望之伯恭诸印章。浩然堂旧藏益无疑义。路健初前辈跋语误为海昌陈氏旧物。殊为失考。近得浩然堂同人尺牍六册。皆明清海内闻人。与定生子万伯恭诸公子交往书ˊ札诗词。以商邱陈氏历代宝藏之物为予家所有。楚弓楚得。是帖与同人集为阳羡翰墨因缘增添佳话矣。民国二十年(公元一九三一年)元旦漱六识于辽东寄庐。 |
印记:陈所庵印 |
题跋 | 陈所庵 | 后副叶三 | | 行书 | 此帖有项子京天籁阁。墨林及神品三印。碑额引首有文待诏停云二字长圆印。首行下方押角有王伯榖印。诸名人递相宝藏。为宋搨精本更无疑义。魏字左方祇微损。昆字无丝毫剥蚀。弗勿二字不相凌乱。碑额完好。皆宋搨之可资左证者。二日题。 |
印记:漱六 |
题跋 | 陈执之 | 后副叶三 | 移居慎染堂再识 | 行楷书 | 清中叶无锡有秦氏昆仲两太史。藏宋搨九成宫醴泉铭一本。某权相托人讽示。出千金强购之。两太史密议。不售则贾祸。售则以历代相传有所不忍。因素工铁笔。用旧罗砖砚石。仿宋搨钩勒刻成。截北宋本公羊传天地余纸拓成两本。以一本得价归权相。余一本远售某疆吏。一年后。某疆吏人觐待漏时。与权相谈及秦氏藏本。均以购得真本自诩。各相惊讶。争辩不已。同列约退朝至某处互相校视。及两本会合。则题跋装饰完全符合。验搨本确为宋纸。传两太史质证。无可遁饰。以实情告。为纯庙所闻。两太史驱逐回籍。拓罗砖本数十份。令朝士分购之。每份定价五十金。为两太史弦歌三径之资。罗砖本携回。即目下锡邑秦祠拓本也。故传世有宋纸而非宋榻者两本亦是碑及常郡掌故因连类书之。移居慎染堂再识。 |
印记:陈执之印 |
题跋 | 梁鼎芬 | 后副叶四 | 戊申(公元一九0八年)八月重来焦山海西庵。寅谷老兄有道以所藏宋搨本醴泉铭属题三绝句。乞正之。鼎芬。 | 行楷书 | 陶斋宋搨擅当时。先世书堂亦有遗。梦断生天双祭酒。情深观海一儒师。陶斋按察西安。曾以所藏此帖宋搨本石印十册邮寄湖堂。叹为精绝。其时顺德李侍郎丈已谢。宾客伯希廉生跋尾重致悲惜。谁谓今日又以二君之悲悲二君邪。此帖余家藏亦有宋搨本已过百年。杨惺吾舍人寀视。定之观海舍人堂名。三十五年隐君子。青山偕老与婆娑。江楼读画雠碑夜。若问胡僧泪尚多。君学晋书真独绝。渠知宋帋不须斟。唐家本有装潢匠。(见唐六典。)(小字注)今日谁为赵墨林。戊申(公元一九0八年)八月重来焦山海西庵。寅谷老兄有道以所藏宋搨本醴泉铭属题三绝句。乞正之。鼎芬。 |
印记:鹿翁 |
题跋 | 于右任 | 后副叶五 | 为雪屏先生题九成宫醴泉铭。于右任。 | 草书 | 天与清香似有私。(林和靖句。)(小字注)如何四宝尽收之。九成宫下佳山水。辉映名碑待我时。九成宫山水极佳。屡欲游而未得。为雪屏先生题九成宫醴泉铭。于右任。 |
印记:右任 |
题跋 | 张昭芹 | 后副叶六 | 丙申(公元一九五六年)孟冬葹老人张昭芹时八十有三 | 楷书 | 次第欧书首醴泉。独于瘦硬得神全。千年神物今谁主。乔木风烟四代传。历刼不刊久更新。楚弓楚得一家珍。长留口泽成嘉话。阳羡商邱总姓陈。循源亦是九成宫。变化因心貌岂同。骏以跛成法无二。承师媿负老文忠。梁文忠公书源出九成宫而稍变其体。曩在旧京侍侧。尝以坡老守骏莫如跛一语。为学书不二法门。故及之。雪屏先生以世传醴泉铭属题成三绝句。即希教正。丙申(公元一九五六年)孟冬卷葹老人张昭芹时八十有三。 |
印记:张、昭芹 |
题跋 | 陈雪屏 | 后副叶七 | 雪屏谨志 | 行书 | 端匋斋与先祖交往有年。索阅是帖及圣教序。靳未出示。虑蹈秦氏覆辙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一九0七年)匋斋出巡至焦山。值中秋佳节为先祖生日。因集名流称觞玩月。梁节庵口占联句。为能活万人。应作佛同栖。二老望如仙。阖坐叹赏。匋斋即席书赠。嗣匋斋遇难蜀中。镇郡士绅在焦山松寥阁。立忠愍公祠。祠中楹帖均出梁公之手。内有一联云。江月记同寅谷坐。天风如见午桥来。嵌先祖及匋斋字。着墨不多。天然隽永。大江南北一时传诵。民国二十年(公元一九三一年)春余自海外归来。侍大人于沈阳庽斋。展读是帖。觉童年之事历历如在目前。雪屏谨志。 |
印记:雪屏长寿印信、陈 |
题跋 | 陈雪屏 | 后副叶七 | | 行书 | 余生于焦山。民国元年(公元一九一二年)举家迁鲁。九年余负笈北京大学。十五年游美晋修。九一八事变起。适讲学于东北大学。旋回至母校任教。芦沟桥变作。平津沦陷。随校南移。经长沙而入滇。胜利降临。重回旧都。主持临时大学。三十六年来京供职。今年五月就视察省会党务之便。始得重游。别已三十七年矣。寻觅故居。竟不可得。松寥阁。水晶庵亦半毁于火。仅于玉峯庵中展拜所祀先祖神主。人事变幻。宛同一梦。真不禁感慨系之。戊子(公元一九四八年)端阳节又记于都门。 |
印记:陈、雪屏 |
夹片 | 张照芹 | 夹片 | 弟张照芹顿首 | 行楷书 | 圣教序旧日题跋多是绝代闻人。若以迂疏窜入。真彭刚直所谓佛头着粪。有方雅命。敬希谅原。此覆雪屏先生。弟张照芹顿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