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题跋 | 李石曾 | 引首 | | | (李石曾题。文不录。) |
题跋 | 于鹏图 | 拖尾 | 于鹏图题 | 行草书 | 书家云。书败纸以残笔。而书大进。或缚帚。或秃发。或仰蕉。或俯桥。或染裙几。或黑木石。或侧□险。怪易平夷。不知凡几。诗家云。自大历而还。或秦汉唐宋。或出自。或出人。或学。或韵。或适。或创。或和。或拆。或贼。亦不知凡几。修禊片时。风雅千古。又论人不论书。升矣。茍令解帙披函。不禁挹取所殊。不在楮墨喉舌。亦正不必于多耳。吾济杨晖吉先生深明此道。□持其竹头木屑。散落人间者。而径为赏异披奇者得之。洵足藏也。敬呈其首。慊园居士。于鹏图题。 |
印记:鹏图 |
题跋 | 于鹏图 | 拖尾 | 图附言 | 行楷书 | 晖吉先生草书。取墨太丰而浮于毫。然率遒紧不逸。且不作大幅。每得纵观。于障册之上。书各有致。其罔象之索。于匠心者乎。丙子季秋。客出藁帖。笑而相向。乃一题额。又却回。以命楷伴以双毫。遂洗小端。出新购□玉龙煤。煤光已老。署隆庆字。试磨棱。浓麝漂沤。香贮一内。恬不胶颕。黝而不晕。干则薄清。焕然□凤池之涘。有烟气而无香气。良以和剂成饼之停匀也。因忆京当年频顾。内□遂成一绝云。螺子消残恨。输钱买远山。当年人似玉。纤指曲池间。诗余又续数行于前书之左。时夕阳晴媚。秋意撩人。恍见此帖之高致也。图附言。 |
印记:鹏图、东海于生 |
题跋 | 姜遇武 | 拖尾 | 崇祯丙子(公元一六三六年)长至。清白吏子孙姜遇武书于松菊山房。 | 楷书 | 昆翁辞翰小引。武靖裔振东。好精物隐。尤注意翰墨。济先正杨晖吉博洽善书。试笔多以断简代杮叶。且旋书旋置。不轻以示人。振东延访数纸。得不曾有。虽无款识。而丰骨遒劲。脱化钟王。先生得意笔也。无论诚希世上珍。字学法戒。而两人神契。甚奇。迩来。振东书法果大异。真迹亦借以不朽。微振东乌足为先生之功臣。微先生乌足为振东之宝筏云。崇祯丙子(公元一六三六年)长至。清白吏子孙姜遇武书于松菊山房。 |
印记:墨池清兴、弄石道人 |
题跋 | | 拖尾 | 遇主附记 | 楷书 | 晖吉先生行己端直。悬车来。杜门谢客。以笔墨自娱。行书冠世。人不数得。多寄兴逸册。点画间亦不轻下严重。雅肖其人。所谓心正笔正如此。振东得其真迹数幅。书皆古律。较他作更善止题诗序。别无款识。珍而惜之。因求知友。广为之记。谬及于余。思昔吴中山水。经坡老赏识。遂成佳景。而川原为之增媚。此段幽致神赏。真可为先生之知己。作者固奇。识者亦异。诚千古韵事也。遇主附记。 |
印记:用晦子、古任世家 |
题跋 | 李以易 | 拖尾 | 李青岩氏以易书 | 行书 | 题昆翁手迹。右军云。纸者阵。笔者刀楯。墨者兵甲。砚者城池。心意者将军也。繇是言之。临池如临敌。运笔如运筹。一画得失。而胜负随之。作字可容弗慎与。如晖吉先生手迹。其慎重浑坚处。特不可及。真所谓大将拥百万兵。动如山岳。非招可来。而麾可去者。洵海内之胜坛矣。然而其指授可得而闻。其秘韬。不可得而测也。其法令可学而守。其神眀不可得而执也。则奈何曰。善体先生者。又不当向先生索之。昔人见担夫争道而得书法。又闻鼓吹而动笔机。钟繇曰。吾学书三十年。坐则画地。卧则画被致穿。则夫工此道者。练治久而变化生。又当绎孙子。先为不可胜之说矣。李青岩氏以易书。 |
印记:李以易印、字青岩 |
题跋 | 王用棐 | 拖尾 | 崇祯丁丑仲春。同郡晚学王用棐。 | 行书 | 近之学书者。率务皮毛。不求骨干。故多俊逸而少苍劲。譬之五陵裘马轻妍。非不翩然可喜。乃一往都无深趣。列之冠裳佩玉。便自轻佻可厌。古称宁朴毌华。宁拙毌巧。即之无奇。索之神远。若欧阳率更所观索靖碑。渐不能舍。乃称合作。要非可骤致也。昆翁先正之迹。庶其近之。而翁居朝之宏勋亮节。从可识矣。崇祯丁丑仲春。同郡晚学王用棐。 |
印记:季辅氏 |
题跋 | 晁荩臣 | 拖尾 | 龙泓子晁荩臣并书 | 行书 | 昆翁翰墨序。兹册乃大参昆源杨先生养高林间时。自课墨迹也。先生性资简远。少无䆠情。既乞闲。则日渔猎。纪乘与子侄。诸时髦谭秇。间游乡绅间。浮白数斝。羊昙一局。为先生仅事耳。先生爱博古。尤爱临池。每旦栉沐毕。南荣就眀。笔砚即亲。輙展古帖。课数纸。纸数不登。继以残编断简。甚而余兴未已。户牖屏几。为之尽黑。有索书先生者。先生欣欣然书之。作一诗即自评曰。某句入理。某句失是。作一字即自评曰。某画合法。某画殊未当。太史朝彻公。事亲孝。每侍为劳役。先生神藏去笔研。先生必呼具纸墨而后快。其嗜书如此。兹托墨卿者特什之一耳。乃笔法遒谨。有端人袍笏气。想其用笔时。波撇勾折定极全身之力。而纵送之。使右军见之。能无把臂入林哉。昔卫武公作抑戒于髦年。称曰睿圣。先生年垂耳顺。而神眀特王。功怀不朽之绪。仍逗漏于三寸管乎。是册者。想见先生矻矻圣贤心学。髦期不倦。奚减卫武抑戒十二章也。余与朝彻舞象同家塾。故知先生真余妹丈。得先生墨迹而珍之。盖契先生于笔墨之外云。龙泓子晁荩臣并书。 |
印记:晁荩臣印、宾王氏 |
题跋 | 高权 | 拖尾 | 后学高权具草 | 行草书 | 己卯春。余办虏警而抱嫠不恤纬之忧。叹世之文武皆萧然无骨气。何无一正人正事也。偶过赵内弟精舍纵观。晖吉杨先正墨迹遒峭。悉自腕力中出。遂咄咄惊曰。此笔笔正锋也。虽墨浮□毫而琼树片枝。同乎宝色。鼎实寸鸾。已具全味。此一物大可珎也。后阅史而唐太宗之识弓。柳公权之笔谏。近是止一正字。差了人意。因并及之。雪后□去杂累。聊缀数字于弁首。以志吾□郑重之义。不独一临池之桐叶而已也。后学高权具草。 |
题跋 | 孙完一 | 拖尾 | 后学孙完一大完具草。 | 草书 | 予自髫年时即闻先生声。然私心向往之。而未及见也。后因虏警。卜居大渔山右厢。得与诸名士游。有契友振东者深心古处。庚辰夏以昆源杨老先生墨迹示予。见□(其)字字琳琅。苍然可爱。真可与古之钟王。今之文董。当相伯仲也。相与叹赏久久。振东曰。予初得书帖时仅一册。尔与客三而分之。若取得乃中段也。并无款识传之名。恐观之者不知其为先生笔也。命予以数字志之。予遂成一绝云。漫言一字值千金。恐有千金未易寻。不是先生无款识。先生款识在人心。振东笑曰。此亦可以当款识矣。须臾别去。而予之行思坐想。觉无刻不有一先生矣。异哉。后学孙完一大完具草。 |
印记:完一孙印、心完□识、延寿居□ |
题跋 | 周邦台 | 拖尾 | 海岱野史周邦台谨题 | 行书 | 自苍颉作字后。号能书者。奚啻数百千家。则操觚染翰未必非寻常也。独是后来者。一段爱恋识取。拳拳无己之意。并使化者之精神亦为生动。乃为更异耳。故荆山玉若非卞和一段精神。直瓦砾矣。焦尾桐。若非蔡中郎一段精神。直灰烬矣。西家施蓬头垢面时。以范大夫一段精神。所以沼吴。郭子仪囚首低看时。以李青莲一段精神。所以挽唐。呜乎。此意在天地为元气。在人类为生气。古今忠孝节烈皆凭之做出。即乾坤不坠。亦赖之撑持。非细故也。杨昆源先生笔妙彪炳一时。顾于残帙败版出之。展转于尘埃艰危中。钟王鬼虑难自存。而宝质神光。谁复从散落沈沦中识取之。亦何啻良璧清音。倾国檠天。人在璞烬泥淖中。赵振东出此精神。识取琛收。复遍示闻人。共加赞叹。不欲半滂墨汁烟泯人世。推此意。吾道尚有渗漏之学问。天下尚有遗弃之人才乎。吾辈偃蹇塩车。何从得振东君此段精神。一嘘摄之哉。抚卷三叹。事。海岱野史周邦台谨题。 |
印记:邦台、梦玉草堂 |
题跋 | 周邦台 | 拖尾 | 邦台识 | 行书 | 吾郡笔墨精妙。如靳两城杨昆源先生竟当牛耳。海内乃两先生墨迹多在残楮败纸中。且往往不标题。□家一段虚怀谦慎。殁藏沉密之致。可想见其人。并可想见其世近。吴绫金笺。率意涂鸦。而潦倒姓名。乱落款识。一派骄肆。浅露之态。虽笔有然者矣。邦台识。 |
印记:怀玉邦台 |
题跋 | 于骥逸 | 拖尾 | 东海于骥逸识 | 草书 | 从来书家不出天性人力两种。天性者于本性中。带来一段自然之逸致。人力者于法帖中。变出一家独得之秀品。二者皆□上流。外此非落恶道。则不免俗耳。昆翁杨老伯吾济为善书者。即后数叶用笔。在有意无意之间。而天真时露毫端。知名下无虚。虽此不足以尽先生之临池。而先生临池之妙。未始不在此也。则书者善珎重。收藏者不亦益善乎。至于先生之作人。朴厚正直。又当与书共传不朽。东海于骥逸识。 |
印记:骥逸私印、于天房氏 |
题跋 | 朱明 | 拖尾 | 壬午冬。朱明识。 | | 书法在于善用笔锋。笔锋正。即至曲折。无有倒侧之病。故书之妙。虽得之心。亦必资之讲学。庶分制合法落墨。似昆翁先生讲学之迹。然笔锋端正。非老手不能。殆进乎技矣。昔唐韩伪写诗百篇。其后诣阙献之。得用仕参军至殿中丞。晋宋人墨迹多为正观中购求入内。书为古今朝代所珍宝。有如此兹墨。若非托迹残编。恐终不为士大夫之所有耳。壬午冬。朱明识。 |
印记:朱明之印、用阳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