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搜索结果最多仅显示 10 条随机数据
结果缓存两分钟
如需更多更快搜索结果请访问小程序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品查阅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品查阅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品中的10万余件展品,带图片和中文详细介绍
读取中
微信小程序 
小贝快充

200 元话费只需 192 元,会员充值、话费充值/优惠/快速/安全/可靠 (视频/音乐/网盘各类会员)
读取中
品名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卷
分类法书
作者
年代
字体行书
语言汉文
释文维干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从父涂去)第十三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拥涂去)不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东近涂去)河关。(尔之涂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亦自常山涂去)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涂去二字不辨)远日。(再涂去一字不可辨)卜尔幽宅。(抚字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尺寸
位置尺寸(公分)
引首29.2x59.6
前隔水29.2x11.8
本幅28.2x77
后隔水28.8x12.1
拖尾28.8x368.3
质地
位置质地
引首
前隔水
本幅
后隔水
拖尾
题跋
类别作者位置款识书体全文
题跋清高宗引首乾隆丙午(公元一七八六年)孟秋月。御笔。行书颜真卿祭侄文藁记。内府所收颜真卿真迹凡四。入石渠宝笈者一。(真卿书建中三年朱巨川告身)待续入者三。(真卿自书告身卷。又书建中元年朱巨川告身卷。又裴将军诗卷。)别有一争座位帖。似属赝鼎。列之石渠次等。不以为珍也。兹乃得其祭侄季明文藁真迹。披阅一再。叹其一家舍身尽节。而为其君者如不知也。又叹其经千年沧桑之变。而故纸宛存。诚有所谓神物呵护者也。昔张旭观公孙大娘之舞。而悟书法。得端庄流丽之妙。若自书告身帖。及朱巨川告身帖。所为端庄者也。若裴将军诗帖。所为流丽者也。合端庄流丽为一。而更出以无心。其在此祭侄文藁乎。此卷之显晦流传。王顼龄徐干学论之详矣。兹不复赘。独是二人者。皆本朝世家。亦尝叮咛其子弟。善守希珍矣。今其子弟不能守。而鬻之盐商。榷盐者从而贳之。以登之内府。抚卷三叹。知忠烈之可以永存。而声华之未必恒保。更思时有忠烈之臣。则其世必多丧乱之事。是可畏之甚也。且此数卷独非宣和书谱中所有之真迹乎。其辗转流落民间。又将六百余岁矣。然则弆此卷于禁中。胥足以为殷鉴之警。是不可不记。乾隆丙午(公元一七八六年)孟秋月。御笔。
印记:古稀天子之宝、犹日孜孜
题跋引首楷书颜鲁公书祭侄帖。
题跋后隔水楷书右鲁公祭侄藳。共计字二百三十四字。又涂抹三十四。合二百六十八。
题跋张晏拖尾行书宣和书谱。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知在钱塘。传闻数年。辛丑(公元一三0一年)岁。因到江淛。得于鲜于家。诸公聚观。以为在世颜书中第一。
印记:张晏私印
题跋张晏拖尾大德七年(公元一三0三年)十一月初四日。忠宣后人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兼枢密院判张晏。敬书于端本堂西劝学斋。行书世传颜书。凡见八本。李光颜太保帖。乞米帖。顿首夫人帖。今在秘书监。马病帖。允南母告。昭甫告。今在田师孟郎中家。太子太师告。在一儫贵家。此祭侄季明文。今在余家。住京师。尝会诸贤品题。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观于此帖。真行草兼备三法。前宋名重当时。宣和尝收。后为庸功剪去印记。今于岁字傍。犹有天水圆印痕迹。其几于湮没者数矣。向往钱塘。始获见焉。既归于予。喜不能寐。东坡有云。书止于颜鲁公。亦予平生收书之志愿永足矣。大德七年(公元一三0三年)十一月初四日。忠宣后人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兼枢密院判张晏。敬书于端本堂西劝学斋。
印记:张晏私印
题跋清高宗拖尾丁未仲春御题行书贼臣不救孤城陷。卵覆巢倾受酷残。率彼国多忠烈士。知他民鲜凿耕安。祈天永命奈何忽。制治保邦所以难。独恨尔时作君者。深宫歌舞自寻欢。丁未仲春御题。
印记:古稀天子、犹日孜孜
题跋鲜于枢拖尾行书右唐太师鲁国公书祭侄季明文藁。按宣和书谱。载内府所藏鲁公书廿有八。此其一也。宣政小玺及天水圆印。遗迹隐然尚存。至元癸未。以古书数种易于东郓曹彦礼。甲申来杭。重装。戊子(公元一二八八年)十月九日。鲜于枢拜手书。
印记:鲜于、伯几印章
题跋周密拖尾楷书山东伧父周密观于玉琴轩。
题跋屠约拖尾行书钱唐屠约同观。
题跋德一拖尾行书南昌僧德一获揽。
题跋鲜于枢拖尾楷书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槁。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至元壬午(公元一二八二年)春。得于东郓曹大本彦礼。甲申(公元一二八四年)钱塘重装。丙戌(公元一二八六年)六月。鲜于枢记。
印记:鲜于、伯几印章
题跋王顼龄拖尾行书鲁公祭侄文真迹。昔在大司寇徐健庵先生所见之。后归叔弟俨斋。又见之。其流传始末考订证据。详着于诸跋中。不待再赘一辞矣。惟是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纸只字。足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郁结。岂止笔精墨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从子彤文知余素好古迹。寓书赠余。余暮年得此。如获瓌宝。书此数语。以示子孙。当世世珍藏。与天地同不朽也。雍正二年(公元一七二四年)十一月十日松乔老人王顼龄谨识于燕山邸舍。时年八十有三。
印记:王顼龄印、瑁湖
题跋王图炳拖尾行书雍正甲辰(公元一七二四年)长至后四日。华亭王图炳观。
题跋徐干学拖尾楷书颜鲁公祭侄季明文真迹。向为溪南吴氏收藏。后归王氏。许布政弘勋得之。以付其幕官徐介锡。介钖与余有宗人之分。重价购焉。惊喜累日。鲁公为忠臣巨儒。书体为有唐之冠。挺劲遒逸。能化裁诸家。而居虞褚欧薛之上。后此莫能出其范围者。此卷草稿行书。又颜书第一。米元章未见真迹。以为不如坐位。今所传停云馆帖临本。与此逈异。呜呼。岂易得哉。侄季明者。忠节公杲卿之少子。新旧唐书。谓杲卿为公从父兄。是二公本大功晜弟。当同居共财者。于季明实从祖叔父。稿内抹去从父二字。嫌于亲季父。故改称十三叔。其祭濠州伯父曰。十三侄男。皆就同堂兄弟行次称之也。考公谢赠官表有云。亡父故薛王友先臣惟贞。亡伯故濠州刺史先臣元孙等。孩提养于舅氏。臣堂兄故卫尉卿兼御史中丞杲卿。即元孙之子。自叙甚明。新书称同五世祖者谬矣。旧书云。禄山举范阳之兵诣阙。杲卿忠诚感发。惧贼遂寇潼关。时从弟真卿。为平原太守。阴养死士。招怀豪右。为拒贼之计。遣使告杲卿。相与起义兵。犄角断贼归路。以纡西寇之势。新书亦云。遣甥卢逖。至常山约起兵。断贼北道。此祭文云。仁兄爱我。俾尔传言。是公使人及卢逖往来通问。季明亦必驰往约结。密商挫贼之计。颜氏一门忠孝。季明年少。能于兵间参预谋画。效其死力。不但临难捐命。非公文。千载而下。其谁知之哉。杲卿有子曰泉明。素有至性。能振人之急。风义凛凛。史已详言之。季明独见于新书。而旧书则曰幼子诞。疑即季明之别名。新书贼急攻常山。兵少。求救于河东王承业。承业前已攘杲卿杀贼功。兵不出。此文所言贼臣不救者是也。杲卿昼夜战。井竭。粮矢尽。六日而陷。贼胁使降。不应。取少子季明。加刃颈上。曰。降我当活。杲卿不答。遂并卢逖杀之。及至洛阳。杲卿乃瞋目骂禄山以死。此文云父陷子死。是季明先死。而杲卿之惨死在洛阳。旧书谓幼子诞。在洛阳同日被脔割者。尚非事实。又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莫赎。词甚沉痛。盖兵事始末。常山与平原。实相唇齿。从来谓禄山之祸。始唱义声者。平原兄弟。公之得免屠僇。仅一间耳。公于事平之日。追数骨肉之惨。所谓痛定思痛。无有一字虚饰者也。泉明为王承业所遣。未至而常山陷。因客寿阳。复为史思明所获。间关得免。其后思明归国。而公为蒲州刺史。遣泉明至河北求亲属。及东都收取尸骸。季明止存其首。故曰首榇。此文云泉明比者。再陷常山。遗尔首榇。及兹同还。尔时常山叛服不常。再陷犹云再至。是季明首榇。乃泉明再至常山得之。益知季明死于常山。非死于东都也。通鉴。至德二载。赠故常山太守颜杲卿太子太保。谥曰忠节。以子威明为太仆丞。威明无所表着。独怪泉明之贤。官仅至郫令。彭州司马。唐世之褒扬节义者。为稍薄矣。公言皆实录。后段书体。益复激昂。忠愤勃发。神气震荡。公千古第一种人物。亦擅千古第一种书体。余衰年薄佑。何幸获此重宝。因考史传同异。证其文义。而以臆见题识其后。子孙其永宝诸。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夏五月徐干学谨题。时年六十有四。
印记:徐、干学之印、健庵
题跋王顼龄拖尾行楷书按唐肃宗干元元年戊戌至今皇帝雍正二年甲辰。凡九百六十七年。鲁公此书。阅历已及千载矣。非鲁公之忠孝友义。足以感格天地。书法之雄奇变化。至于超神入圣。安能数经兵燹。而纸墨完好。神采焕然若是乎。意必有神物护持。故能入水不濡。入火不爇也。为之惊叹无已。爰志数语。以着其流传之永久云。松乔老人同日载题。
印记:松乔老人
印记
类别印记
鉴藏宝玺八征耄念之宝
鉴藏宝玺太上皇帝之宝
鉴藏宝玺寿
鉴藏宝玺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鉴藏宝玺古希天子
鉴藏宝玺御书房鉴藏宝
鉴藏宝玺宝笈重编
鉴藏宝玺石渠定鉴
鉴藏宝玺宜子孙
鉴藏宝玺三希堂精鉴玺
鉴藏宝玺石渠宝笈
鉴藏宝玺乾隆鉴赏
鉴藏宝玺乾隆御览之宝
鉴藏宝玺八征耄念之宝
鉴藏宝玺嘉庆御览之宝
鉴藏宝玺宣统御览之宝
鉴藏宝玺宣统鉴赏
鉴藏宝玺无逸斋精鉴玺
收传印记
收传印记大雅
收传印记赵氏子昂
收传印记鲜于(圆印)
收传印记鲜于枢伯几父
收传印记
收传印记
收传印记
收传印记枢(重一)
收传印记箕子之裔
收传印记乔氏篑成
收传印记句曲外史
收传印记张晏私印(重一)
收传印记端本家传(重二)
收传印记瑞文图书(重一)
收传印记贤志堂印
收传印记吴桢(重一)
收传印记周生
收传印记吴希元印(重五)
收传印记新宇(重一)
收传印记群雅斋书画记
收传印记吴廷(重一)
收传印记吴廷
收传印记吴廷书画之印
收传印记用卿
收传印记杨明时印
收传印记不弃(重一)
收传印记真赏斋
收传印记侠如
收传印记张寅
收传印记陈定平生真赏
收传印记陈氏世宝
收传印记陈定书印
收传印记
收传印记
收传印记陈定书印
收传印记陈定
收传印记陈氏彦廉
收传印记春艹堂图书印
收传印记贞节堂印
收传印记守和之印(重一)
收传印记小清秘真藏印
收传印记吴治之印
收传印记孝父
收传印记吴国逊印(重一)
收传印记王永宁(重一)
收传印记王永宁印(重一)
收传印记王长安父(重一)
收传印记长安(重二)
收传印记太原(重三)
收传印记瞻近堂
收传印记胆近堂收藏印
收传印记传是楼
收传印记
收传印记干学之印
收传印记健庵
收传印记干学(重七)
收传印记徐健庵(重三)
收传印记子孙保之(重一)
收传印记昆山徐氏干学健庵藏书(重一)
收传印记王顼龄印
收传印记瑁湖珍秘
收传印记鸿绪(重八)
收传印记俨斋(重一)
收传印记俨斋
收传印记俨斋秘玩(重一)
收传印记云间王俨斋收藏记
收传印记云间王鸿绪鉴定印
收传印记王鸿绪印
收传印记吴蹇叔
收传印记士谔
收传印记吴士谔印
收传印记汪象先氏
收传印记殷光彦印
收传印记
收传印记仲辉氏
收传印记世所希有
收传印记乐志
收传印记清白传家
收传印记安定
收传印记宝□(重二)
收传印记□□私印
收传印记应麟
收传印记士美
收传印记景白
收传印记军司马印
收传印记(二印不辨)
主题
技法
参考颜真卿(公元七0九-七八五年),字清臣,山东临沂人。开元中进士,世称颜鲁公。安史之乱,鲁公堂兄颜杲卿孤军守常山,城破不屈,与子颜季明殉难。

鲁公在此篇沉痛的祭侄文中,措辞庄重严正,然而书写过程却流露出至情至性。文中楷、行、草互见,但字字俱有鲁公浑圆厚重的楷书基础。全篇墨色有浓有枯,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情绪起伏之迹,最后写至呜呼哀哉,哀痛至极遂化为狂草。

颜真卿(七0九-七八五),字清臣,开元二十二年(七三四)中举进士,历任户部侍郎、尚书左丞、刑部尚书诸职,曾受封为鲁郡公,任平原郡为太守,后世遂称颜鲁公、颜平原、颜太师。祖籍山东临沂,先祖均为经史训诂名家。鲁公三岁丧父,由母亲殷氏教养,二兄颜允南课读。

唐朝初期书风承隋朝,兼容南北,太宗又特别推重王羲之。开元天宝年间,盛唐时期雍容伟壮风格产生,鲁公雄伟气象的书风,正是代表人物,其影响历经千年,至今不衰。

天宝年间安史之乱,鲁公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及其子季明殉难。事后鲁公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因而有此卷之作,这年鲁公五十岁。

全卷文字以鲁公浑厚的楷书为基础,楷、行、草各体互见。墨色亦因行笔的起止停走,而有浓枯变化,其中删改涂抹处,更可见到鲁公书写时情绪起伏转折的心路历程。这篇沈痛的祭文,措辞庄重严正,流露至情至性的情感,当是鲁公存世第一名手书墨迹。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山东临沂人,世称颜鲁公。安史乱时,因援兵未至使常山失守,颜氏一门多人遇害,〈祭侄文稿〉正是鲁公为殉难的侄儿颜季明所作。这篇沉痛的祭文为鲁公传世经典之作,墨色浓淡干湿的明显变化,及涂抹删改的痕迹,显露鲁公振笔疾书时翻腾的思绪。真、行、草笔法并用,使转灵活且苍劲有力,展现颜书结体宽博与笔划沉稳的特性,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20081012)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山东临沂人。为人清刚正直,任事不顾个人安危,为一代忠臣的典型。由于书法素养深厚,端凝厚实正如其人,复为书史尊为德艺兼修的典范。〈祭侄文稿〉作于干元元年(758),为唐代「安史之乱」留下第一手亲笔史料,文中述及堂兄颜杲卿、侄子颜季明力战殉难,可以辅证新旧唐书的记载。文稿虽见增删涂改,却笔笔真情流露,而为鲜于枢推许「天下行书第二」。(20110913)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中国历代经典文物超过75万件,为现今世界上四大博物馆之一,被视为东方文物宝库。收录藏品主要分为:铜器、陶瓷器、玉器、珐琅器、雕刻、漆器、钱币、文具、织品、丝绣、绘画、法书、法帖、拓片、成扇等类别,所有图文解析均由故宫专业研究人员撰写,浅显易懂,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