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题跋 | 赵明诚 | 拖尾 | 崇宁五年(公元一一0六年)仲春重装。十五日德父题记。时在鸿胪直舍。 | 行书 | 右欧阳文忠公集古录跋尾四。崇宁五年(公元一一0六年)仲春重装。十五日德父题记。时在鸿胪直舍。 |
题跋 | 赵明诚 | 拖尾 | 实政和丙(原为甲字旁改丙字)申(公元一一一六年)六月晦。 | 行书 | 后十年于归来堂再阅。实政和丙(原为甲字旁改丙字)申(公元一一一六年)六月晦。 |
印记:赵明诚印章、赵氏藏书之印 |
题跋 | 赵明诚 | 拖尾 | | 行书 | 戊戌(公元一一一八年)仲冬廿六夜。再观。 |
题跋 | 赵明诚 | 拖尾 | | 行书 | 壬寅(公元一一二二年)岁除日。于东莱郡宴堂重观旧题。不觉怅然。时年四十有三矣。 |
题跋 | 米芾 | 拖尾 | 丙戌(公元一一0六年)八月旦。谨题。 | 行书 | 芾多识前辈。唯不识公。临纸想其风釆。丙戌(公元一一0六年)八月旦。谨题。 |
题跋 | 韩元吉 | 拖尾 | 淳熙九年(公元一一八二年)重五日。颖川韩元吉书。 | 楷书 | 欧阳文忠公集古所录。盖千卷也。顷尝见其曾孙当世家。尚二百本。但跋尾及一二名公题字。其石刻谓离乱后逸之尔。今观此四纸。自赵德父来。则在崇宁间。已散落也。不然。岂其藁耶。以校文集所载。多讹舛脱略。是当为正。而杨君碑。文集则无。惟中宗作仲宗。建武之元作孝武。恐却乃笔误也。然德父平生自编金石录。亦二千卷。又倍于文忠公。今复安在。公所谓君子之垂不朽。不托于事物而传者。真知言哉。三复叹息。淳熙九年(公元一一八二年)重五日。颖川韩元吉书。 |
题跋 | 朱熹 | 拖尾 | 十二年(公元一一八五年)四月既望。朱熹记。 | 行书 | 集古跋尾。以真迹校印本。有不同者。韩公论之详矣。然平泉草木记跋后。印本尚有六七十字。深诮文饶处富贵。招权利。而好奇贪得。以取祸败。语尤警切。足为世戒。且其文势亦必至此。乃有归宿。又鬼谷之术。所不能为者之下。印本亦无也字。凡此疑皆当以印本为正云。十二年(公元一一八五年)四月既望。朱熹记。 |
题跋 | 朱熹 | 拖尾 | | 行书 | 华山碑仲宗字。洪丞相隶释辨之。乃石刻本文。假借用字。非欧公笔误也。 |
题跋 | 尤袤 | 拖尾 | 淳熙十五年(公元一一八八年)季冬廿三日。锡山尤袤观。 | 行书 | 此卷有米襄阳题。尤可宝玩。杨统碑跋。叹其名之磨灭。盖公偶未考尔。统以建宁元年三月癸丑卒。而跋以为五月。当由笔误。淳熙十五年(公元一一八八年)季冬廿三日。锡山尤袤观。 |
题跋 | 洪迈 | 拖尾 | 庆元元年(公元一一九五年)十二月廿一日。洪迈书。 | 行书 | 迈前此多见集古诸跋。已书于顺伯所藏序录中。晦庵引隶释所辨仲宗假借字是也。延之以为此卷有米襄阳题。尤可宝玩。切以为未然。以六一翁翰墨论议。其当珤翫。正不待米老也。庆元元年(公元一一九五年)十二月廿一日。洪迈书。 |
印记:鄱阳洪迈 |
题跋 | 方从义 | 拖尾 | 方从义拜识 | 行书 | 前辈谓宋为小三代。观斯卷令人起敬起慕。方从义拜识。 |
印记:方壸书印 |
题跋 | 胡俨 | 拖尾 | 永乐十年(公元一四一二年)夏五月四日。豫章后学胡俨识。 | 行书 | 此卷欧阳文忠公集古录跋尾四。首汉西岳华山碑。次汉杨公碑。次平泉草木记。次陆文学传。皆公亲书也。又有米南宫赵德父韩元吉朱文公尤延之洪容斋诸公题识。诚宝翫也。流传好事多矣。今归秋官(秋官下缺三字)。而俨得拜观。不能释手。谨识。永乐十年(公元一四一二年)夏五月四日。豫章后学胡俨识。 |
印记:胡俨若思、国子祭酒、颐庵 |
题跋 | 李贤 | 拖尾 | 天顺二年(公元一四五八年)岁次戊寅。秋七月望后二日。后学南阳李贤书。 | 行书 | 宋朝名儒巨公多矣。而好古博雅。无如欧阳公焉。吾于集古一录见之。昔司马迁作史记。先儒以为博雅不足。至欧公修五代史。后世无得而议之。信非博雅之足不能也。虽然。前代金石遗文。向无此录。历年至今。其不泯灭者鲜矣。今也得公是录。而永传于世。盖博雅之中。而又有忠厚之意寓焉。公没之后。世之名儒。慕公为人。于公之遗文。又能存之而不泯。即为善获报之理也。然(原本涂去)。四段跋尾。与印本同异。及所言详略。诸贤已论之矣。兹不复赘。天顺二年(公元一四五八年)岁次戊寅。秋七月望后二日。后学南阳李贤书。 |
印记:浣斋、制外安内、濯旧来新 |
题跋 | 吴与弼 | 引首 | 后学临川吴与弼书于京口驿 | 行书 | 先贤遗迹。后学临川吴与弼书于京口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