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搜索结果最多仅显示 10 条随机数据
结果缓存两分钟
如需更多更快搜索结果请访问小程序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品查阅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品中的10万余件展品,带图片和中文详细介绍
查
随便看看
关于
微信小程序
小贝快充
200 元话费只需 192 元,会员充值、话费充值/优惠/快速/安全/可靠 (视频/音乐/网盘各类会员)
品名
宋米芾尺牍 卷
分类
法书
作者
年代
尺寸
说明
字体
草书
语言
汉文
释文
(第一幅)蒙面谕浙干。具如后。(恐公忙。托鼎承)。长洲县西寺前僧正宝月大师。收翟院深山水两帧。第二帧上。一秀才跨马。元要五千卖。只着三千。后来宝月五千买了。如肯辍。元直上增数千买取。苏州州衙前。(是晋公绘像恩泽)。西南上。丁承务家秀才。(丞相孙)。新自京师出来。有草书一纸。黄纸玉轴。间道有数小真字注。不识。草字末有来戏。(二字)。向要十五千。只着他十千。遂不成。今知在。如十五千肯。告买取。更增三二千不妨。(第二幅)(丞果实亦力辞。非愿非愿)。芾顿首启。画不可知。(不知好久)。书则十月丁君过泗。语与赵伯充。云要与人。即是此物。纸紫赤黄色。所注真字褊。草字上有为人模墨透印损痕。末有二字来戏。(辩才)。字也。告留念其直。就本局虞候拨供给外。或能白吾老友吴舍人。差两介送至此。尤幸尤幸。再此。芾顿首上。伯修老兄司长。(不记得也。在纸尾)。来戏。(辩才字)。(第三幅)此晋纸式也。可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复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来失第三儿。遂独出入不得。孤怀寥落。顿衰飒。气血非昔。大儿三十岁。治家能干。且慰目前。书画自怡外。无所慕。芾顿首。二曾常见之,甚安。(第四幅)百五十千与宗正争取苏氏王略帖。(右军)。获之。梁唐御府跋记完备。黄秘阁知之。可问也。人生贵适意。吾友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一旦光照宇宙。巍峨至前。去一百碎故纸。知他真伪。且各足所好而已。幸图之。米君若一旦先朝露。吾儿吝。万金不肯出。芾顿首。(第五幅)芾再启。贺铸能道行乐。慰人意。玉笔格十袭收秘。何如。两足其好。人生几何。各阏其欲。即有意。一介的可委者。同去人付子敬二帖。来授玉格。却付一轴去。足示俗目。贺见此中本。乃云。公所收纸黑。显伪者。此理如何。一决无惑。芾再拜。(第六幅)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芾顿首。(第七幅)敬闻命。此石亦不恶。业镜在台州耳。芾顿首。伯充台坐。彦臣如何。(第八幅)芾皇恐。蒙惠柑。珍感珍感。长茂者适用水煮起。甜甚。幸便试之。余卜面谢。不具。芾顿首。司谏台坐。(第九幅)戏成呈司谏台坐。芾。我思岳麓抱黄阁。飞泉元在半天落。石鲸吐水。(水字点去)。出湔一里。赤日雾起阴纷薄。我曾坐石浸足眠。时项抵水洗背肩。客时效我病欲死。一夜转筋着艾燃。(关漼)。如今病渴拥炉坐。安得缩却三十年。呜呼。安得缩却三十年。重往坐石浸足眠。
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一
26.2x46.5
本幅二
26.5x45
本幅三
24.7x41
本幅四
24.6x38.2
本幅五
24.5x39
本幅六
24.3x23
本幅七
26x22.9
本幅八
23.2x33.5
本幅九
24.8x36.7
拖尾
32.6x73.1
质地
位置
质地
本幅
纸
拖尾
纸
题跋
类别
作者
位置
款识
书体
全文
题跋
王鸿绪
拖尾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一八年)岁次戊戌冬十一月朔。横云山人王鸿绪题。
行书
右米南宫九札。勒石于宋元明诸名帖中。天下后世。已得共见其操翰时风度矣。然其用笔之妙。出入二王及颜平原之处。石刻所不能传者。非见真迹。无由领悟也。赵吴兴有其妍丽而乏其俊爽。董华亭有其灵秀而乏其沉雄。后有作者。不知何以过之。九札经今六百余年。而纸墨如新。光华夺目。虽收藏家珍护。天亦若爱惜之。故能致此。尤为可宝也。康熙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一八年)岁次戊戌冬十一月朔。横云山人王鸿绪题。
印记:王鸿绪印、俨斋、横云山人、点易斋、大司农章
题签
乾隆
米芾尺牍真迹。内府鉴赏珍藏。
印记:乾隆宸翰
印记
类别
印记
作者印记
芾
作者印记
米章
鉴藏宝玺
乾隆御览之宝
鉴藏宝玺
乾隆鉴赏
鉴藏宝玺
石渠宝笈
鉴藏宝玺
三希堂精鉴玺
鉴藏宝玺
宜子孙
鉴藏宝玺
御书房鉴藏宝
鉴藏宝玺
嘉庆御览之宝
鉴藏宝玺
宣统御览之宝
鉴藏宝玺
宣统鉴赏
鉴藏宝玺
无逸斋精鉴玺
收传印记
绍
收传印记
兴
收传印记
司印(半印)
收传印记
李锦
收传印记
韩世能印
收传印记
韩逢禧印
收传印记
吴桢(重一)
收传印记
周生
收传印记
吴廷之印(重三)
收传印记
徐守和印
收传印记
李宗孔
收传印记
宗孔(重一)
收传印记
广陵李书楼珍赏图书(重三。其二半印)
收传印记
书楼真藏
收传印记
孔
收传印记
吴廷之印
收传印记
鸿绪(重三)
收传印记
俨斋秘玩(重七)
收传印记
鸿绪之印(重三)
收传印记
王鸿绪印
收传印记
俨斋书印
收传印记
子孙永保
收传印记
云间王俨斋收藏记
收传印记
吴(半印)
主题
技法
参考
米芾(公元1051—1108年),四十一岁前名黻,字符章,号襄阳漫仕、海岳外史等。
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二十一岁以恩荫入京补为秘书省校书郎,年轻时宦游广东、桂林、长沙、杭州、杨州、润州等地,四十二岁任雍丘(河南)县令,后历官涟水军(江苏)使,知无为军(安徽),徽宗朝官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江苏),五十八岁卒于任上。他兼善诗文、书法、绘画,富收藏、精鉴别,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为北宋四大书家。
本卷九幅,书写时间约在崇宁元年、二年间(1102,1103),谈及购求王羲之<来戏帖>、<王略帖>,翟院深山水画及竹纸、玉笔格、奇石等,末一幅书七言诗一首,追忆三十年前长沙之事,可窥其晚年浸淫于书画古玩的生活情趣,用笔也纵横如意,信手写来,毫无滞碍,十分精彩。
此卷含米芾九件书札,分别书于徽宗崇宁元年至五年(1102-1106),即五十余岁的晚年。此际奔波于江苏、安徽、汴京的宦途,仍念念不忘书画文玩的购藏。书札中有托人购取心仪已久的书迹、文房用具、砚石珍玩,或致友人诗作,可以说是平生心志所寄的综合呈现。 米芾(1052-1108),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他兼善诗文、绘画、书法,富收藏,精鉴别,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20061206)
宋米芾尺牍 卷
粉彩金地花卉纹戟耳瓶
诸仙妙绘 册
元丰通宝
玉锛
宋榻大观帖(七) 册
清乾隆三希堂法帖(二十) 册 元赵孟俯书李白襄阳歌
名绘集珍 册 晋顾恺之洛神图
元倪瓒万壑秋亭 轴
清乾隆三希堂法帖(十四) 册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中国历代经典文物超过75万件,为现今世界上四大博物馆之一,被视为东方文物宝库。收录藏品主要分为:铜器、陶瓷器、玉器、珐琅器、雕刻、漆器、钱币、文具、织品、丝绣、绘画、法书、法帖、拓片、成扇等类别,所有图文解析均由故宫专业研究人员撰写,浅显易懂,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