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搜索结果最多仅显示 10 条随机数据
结果缓存两分钟
如需更多更快搜索结果请访问小程序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品查阅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品查阅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品中的10万余件展品,带图片和中文详细介绍
读取中
微信小程序 
小贝快充

200 元话费只需 192 元,会员充值、话费充值/优惠/快速/安全/可靠 (视频/音乐/网盘各类会员)
读取中
品名黑陶茧形壶
分类杂项
作者
年代西汉
尺寸高32.0公分
说明小口,沿边带宽唇,短直颈,椭圆形扁腹,圈足外撇。造形似蚕茧,故称茧形壶。颈部和足壁以凸弦纹为饰,椭圆形腹以十二组弦纹等分器表,每组弦纹又可拆解成三道凹弦纹。因口与足系成形后接,故圈足内可见延续自器身的弦纹刻痕。茧形壶多半出土自墓葬,分布区域涵盖陕西、河南、山西、江苏和甘肃等省分。此器为清宫旧藏,虽然无法回溯出土地点,但因器形与汉景帝阳陵出土品近似,而可对比出相对的烧制时间,将之视为是西汉(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之物。另外,若参考甘肃马家源三号墓出土战国晚期「鞅」字铭青铜茧形壶,也可了解青铜质材茧形壶的存在,及其跨质材交流的可能性。此器腹两面刻乾隆御制诗,一面为〈咏古陶罐〉,诗末钤「干」、「隆」两印。另一面则为乾隆皇帝引用周密《癸辛杂识》的相关记载,文后钤「齐物」印。循线追查周密转录于「燕子城铜印」中的出土信息,得知至迟至十三世纪时,随着长安农夫意外发掘到古墓,作为陪葬品的茧形壶已纷纷出土。当时已见大小不同尺寸,均将之统称为「茧瓶」,以为可以用来养花。由此反映出当面对不认识的清宫旧藏古陶瓷时,乾隆皇帝其实是仰赖文献记载来解谜。同样地,通过《清高宗御制诗文集》的编辑出版,从中发现他曾连续三次以此茧形壶为题作诗歌颂。最早一首收录于乾隆十七年(1752),除了透露此品出土的下限外,令人不解的是,即使乾隆五十四年(1789)透过诗注已经表达出未必相信茧形壶可以养花,却仍将该诗题于器表。不过回归至成诗初衷,将质朴的古陶罐和象征万事俱备的「坎离既济」卦象做一连结,赞美此品拥有「寿逾金石贵珠玉」的品级,以及对小口硕腹的造型特征,亦给予一蓄德的诠释等,均流露乾隆皇帝对古陶瓷存在一份既仰慕又予以神格化的鉴赏观。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中国历代经典文物超过75万件,为现今世界上四大博物馆之一,被视为东方文物宝库。收录藏品主要分为:铜器、陶瓷器、玉器、珐琅器、雕刻、漆器、钱币、文具、织品、丝绣、绘画、法书、法帖、拓片、成扇等类别,所有图文解析均由故宫专业研究人员撰写,浅显易懂,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