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乾隆己亥(公元一七七九年)暮春之初御笔。 | 行书 | 题兰亭八柱册并序。自永和之修稧觞咏初传。迨贞观之搜珍。钩摹迭出。惟定武驰声。籍甚而阙文。聚讼纷如寖至。翻刻失真亦复操觚求似。顾善本之难觏。赝鼎无虑百千。且好手之罕逢。名迹或存什一。繄諌议冩其篇帙。波折又新。洎香光仿彼笔踪。杼机独运。余既使旧巻之离而重合。因从几暇再临。寻复惜原本之剥而不完。诏付文臣遍补。于是四册并敎刻。鹄然而一编。不外戱鸿继披柳迹于石渠。兼集唐模于壁府。仍琬琰之咸列。俾甲乙以分函。允为艺苑聨珠。题曰兰亭八柱。若承天之八山。峻峙极和。布而为埏。譬画卦之八体。流形奇偶。比而依次。分咏已举其要。彚吟更括其全。赚来自萧翼。举出本元龄。真己堂堂佚。搨犹字字馨。谁知聨后璧。原赖弆前型。(栁公权书兰亭诗。惟于戏鸿堂帖见之。初不知其墨迹已入内府。近阅石渠寳笈书。始知其巻久列名书上等。石渠寳笈乃张照等所校定。而董其昌所临柳巻即藏照家。且戏鸿堂刻本亦照所深悉。乃柳巻无其昌题识及巻后黄伯思诸跋。未经刻入。皆其中之可疑者。照曽未一语及之。亦不免踈漏矣。)恰尔排八柱。居然承一亭。擎天徒躗语。特地示真形。摹固得骨髓。(谓禇虞冯。)书犹辟径庭。(谓柳见董其昌临帖自识语。)董临传聚散。(董其昌临公权卷。初蔵张照家。本属全卷。后以四言诗并后序及五言诗析而为二。盖照身后为人窃取也。及二卷先后入内府。经比较知其故。复令聨缀成卷。俾为完璧。名迹流传。离而复合。或黙有呵护之者耶。)于补惜凋零。(戏鸿堂所刻柳诗。漫漶阙笔者多。去岁特命于敏中就边傍补之。)殿以几余笔。艺林嘉话聴。乾隆己亥(公元一七七九年)暮春之初御笔。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 行书 | 抢豪快覩永兴书。林静烟新改火余。何似山阴王逸少。崇山曲水暮春初。坦腹东床意欲仙。由来字必以人传。若从肥瘦论形似。逐块锥舟我不然。米家寳晋漏传名。学士风流俨若生。腕覆廓填都不管。春风即景独怡情。于停蓄处有波涛。真比长安薛刻髙。甲乙何须夸愽辨。几多优孟效孙敖。丁卯上巳观因题。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 行书 | 此卷经董其昌定为虞永兴摹。以其于禇法外别有神韵也。香光得之吴氏。后虽以赠茅元仪。而在香光斋头颇久。故归之画禅室中。御题。 |
题跋 | | 本幅 | 淳熙五年(公元一一七八年)十月朔魏昌扬益同观。 | 行书 | 淳熙五年(公元一一七八年)十月朔魏昌扬益同观。 |
题跋 | 宋濓 | 本幅 | 翰林学士承旨金华宋濓谨题。洪武九年(公元一三七六年)六月廿三日。 | 行楷书 | 摹书至难。必钩勒而后填墨。最鲜得形神两全者。必唐人妙笔。始为无姚。如此弓者是也。外签乃赵文敏公所题。则其赏爱不言可知矣。翰林学士承旨金华宋濓谨题。洪武九年(公元一三七六年)六月廿三日。 |
题跋 | 董其昌 | 本幅 | 董其昌题。 | 行楷书 | 万历丁酉(公元一五九七年)观于真州。吴山人孝甫所藏。以此为甲观。后七年甲辰上元日。吴用卿携至画禅室。时余已摹刻此卷于鸿堂帖中。董其昌题。 |
题跋 | | 本幅 | 天顺甲申(公元一四六四年)五月望后二日。王佑与徐尚宾同往昆山。阅于雪篷舟中。 | 行楷书 | 天顺甲申(公元一四六四年)五月望后二日。王佑与徐尚宾同往昆山。阅于雪篷舟中。 |
题跋 | 张弼 | 本幅 | 成化戊戌(公元一四七八年)二月丙午。叶萱。周同轨。古中静与予同观于杨士杰之衍泽楼。张弼记。 | 行书 | 成化戊戌(公元一四七八年)二月丙午。叶萱。周同轨。古中静与予同观于杨士杰之衍泽楼。张弼记。 |
题跋 | 董其昌 | 本幅 | 戊午(公元一六一八年)正月董其昌题。 | 草书 | 赵文敏得独孤长老定武禊帖。作十三跋。宋时尤延之。诸公聚讼争辨。只为此一片石耳。况唐人真迹墨本乎。此卷似永兴所临。曾入元文宗御府。假令文敏见之。又不知当若何欣赏也。久藏余斋中。中为止生所有。可谓得所归矣。戊午(公元一六一八年)正月董其昌题。 |
题跋 | 蒋山卿 | 本幅 | 吴人蒋山卿。 | 草书 | 右军墨妙尽于兰亭一帖。其真迹不传矣。见其彷佛者。尚能使人玩赏。不置何恠乎当时珍爱之耶。吴人蒋山卿。 |
印记:蒋氏子云 |
题跋 | 杨明时 | 本幅 | 执笔者明时也。 | 行楷书 | 万历戊戌(公元一五九八年)除夕。用卿从董太史索归是□。同观者吴孝父治。吴景伯国逊。吴用卿廷扬。不弃明时。焚香礼拜。昔在燕台寓舍。执笔者明时也。 |
题跋 | 朱之蕃 | 本幅 | 金陵朱之蕃。 | 行书 | 定武佳刻世已希。遘矧唐人手笔。妙得神情可称嫡派者乎。此卷古色黯澹中自然激射。渊珠匣剑。光怪离奇。前人所共赏识。用卿宜加十袭藏之。金陵朱之蕃。 |
题跋 | 王衡 | 本幅 | 甲辰(公元一六0四年)闰九月九日。王衡敬观于春水船。 | 行书 | 甲辰(公元一六0四年)闰九月九日。王衡敬观于春水船。 |
题跋 | | 本幅 | | 行书 | 戊午(公元一六一八年)正月廿二。新安吴廷。京山王制。杨鼎熙。王应侯同观于董太史世春堂。 |
题跋 | 杨宛 | 本幅 | 自董玄宰太史流传至石民内子杨宛收藏。 | 行书 | 唐虞永兴临定武兰亭。自董玄宰太史流传至石民内子杨宛收藏。 |
题跋 | 陈继儒 | 本幅 | 陈继儒获观敬题。 | 行书 | 世人仅见禇摹稧本。今此卷为虞永兴所摹。尤是希有无上之观。玄宰割赠茅止生。永不落刼矣。陈继儒获观敬题。 |
题跋 | 杨嘉祚 | 本幅 | 杨嘉祚敬题。 | 草书 | 先文贞辅仁庙监国。时学士王儞进唐摹稧帖。睿旨命勒石大本堂。以榻本赐焉。予家藏此帖。晋人典刑遂觉未远。兹复睹止生藏永兴墨迹。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杨嘉祚敬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