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中国历代古文诗词曲赋精选
中国历代古文诗词曲赋精选
一万余条中国古文诗词曲赋精选,包含作者信息、原文、评析、注释、译文、赏析、辑评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陋室铭 [文]

作者刘禹锡 [唐](772年-842年)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正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装饰精美的经典。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赏析
  《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开篇几句从《世说新语·排调》“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翻出新意,运用诗歌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兴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则比兴陋室之德。这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颇有哲理诗的精警和含蕴。

  作者自远而近,次第写来,以并列句式造成顺流直下的气势,随后托出“斯是陋室,惟吾德...(上海辞书出版社 - 古文鉴赏辞典 - 王少华)

评析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此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馀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注释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在(zài):在于,动词。
  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líng):神奇、灵异。
  斯是陋室(lòu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鸿儒(hóng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絃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语气助词。
  乱耳:扰乱双耳。乱,使……乱,扰乱。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
  扬雄:字子雲,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雲亭」句: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雲的亭子。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庐,简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论语·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论语·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