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中国历代古文诗词曲赋精选
中国历代古文诗词曲赋精选
一万余条中国古文诗词曲赋精选,包含作者信息、原文、评析、注释、译文、赏析、辑评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

作者韩愈 [唐](768年-824年)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正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

  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赏析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上海辞书出版社 - 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钱仲联,徐永端)

评析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昌黎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注释
  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
  蓝关:在蓝田县南。《地理志》:「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
  湘:韩昌黎侄孙韩湘,字北渚,昌黎姪老成长子,长庆三年(西元八二三年)进士,任大理丞。北渚时二十七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昌黎南迁。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
  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髙,此指朝廷、皇帝。
  潮州:一作「潮阳」,今广东潮州潮安区。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非确数。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肯:岂肯。
  衰朽(xiǔ):衰弱多病。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圣明,指皇帝。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馀的生命。
  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陟阴山,山高马不前。」
  「雪拥蓝关马不前」句: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
  汝(rǔ):你,指韩北渚。
  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好收吾骨瘴江边」句: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北渚交待後事。
  瘴(zhàng)江边:指贬所潮州。瘴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

辑评
  曾艇斋《艇斋诗话》:韩退之「雪拥蓝关」,「马不前」三字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陟阴山,山高马不前」。

  金圣叹《贯华堂批唐才子诗》:一二不对也,然为「朝」字与「夕」字对,「奏」字与「贬」字对,「一封」、「九重」字与「八千」字对,「天」字与「潮州」、「路」字对,于是诵之,遂觉极其激昂。谁谓先生起衰之功止在散行文字!才奏便贬,才贬便行,急承三四一联,老臣之诚悃,大臣之丰裁,千载如今日。五六非写秦岭云、蓝关雪也,一句回顾,一句前瞻,险如逼出「瘴江边」三字。盖君子诚幸而死得其所,即刻刻是死所,收骨江边,正复快语。安有谏迎佛骨韩文公肯作「家何在」妇人之声哉!

  何义门《义门读书记》:安溪云:妙在许大题目,而以「除弊事」三字了却。结句卽是不肯自毁其道以从于邪之意,非怨怼,亦非悲伤也。

  李榕村《榕村诗选》:《佛骨表》孤映千古,而此诗配之。

  汪碧巢《韩柳诗选》:情极凄感,不长忠爱,此种诗何减《风》、《骚》遗意?

  纪晓岚《瀛奎律髓汇评》:语极凄切,却不衰飒。三四月是一篇之骨,末二句卽收缴此意。

  王晓斋《小清华园诗谈》:怨诗如「冉冉孤生竹」,比之《绿衣》,似不减其敦厚。尤妙在许大题目,而以「除弊事」三字了却。……李义山之「曾共山翁把酒时……」(《九日》),皆能寓悲凉于蕴藉。然不如韩昌黎之「一封朝奏九重天……」,虽不无怨意,而终无怨辞,所以为有德之言也。

  程伯臧《韩诗臆说》:时未离秦境,而语已及此,其感深矣(末句下)。

  吴北江《唐宋诗举要》引:大气盘旋,以文章之法行之,然已开宋诗一派矣。

  俞乐静《诗境浅说》:昌黎文章气节震铄有唐,卽以此诗论,义烈之气,掷地有声,唐贤集中所绝无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