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完淳 [明](1631年-1647年)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华亭人。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
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夭折, 家绝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华夏公墓旁。
正文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译文 【韵译】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散译】
三年来我奔走四海,今天却又成为了俘虏。我为了这河山流了多少泪,谁又说天地宽广四海为家?
我已经知道自己的长辞之日不远了,想要与故乡诀别却又难舍。
待到我英魂归来的那一天,拭目以待抗清的义旗在空中飘扬。
赏析 永历元年(1647)秋,夏完淳因倡议反清,上表鲁王事泄,终于在家乡被捕,时距陈子龙壮烈殉国不到二月。被捕时,诗人意气从容,慨然而呼:“天下岂有畏人避祸夏存古(诗人之字)哉!”“我得归骨于高皇帝孝陵,千载无恨。”此诗就是在他拜别故乡(松江古称“云间”)、押解上路时吟成的。
全诗在抚今追昔的深沉慨叹中开篇。自1645年南京陷落,诗人以十五之龄投入反清复明事业,算来已经“三年”。而今,复国大业未竟,自身...(上海辞书出版社 -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潘啸龙)
评析 《别云间》是明代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夏完淳的作品,该诗是诗人在故乡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被清兵逮捕时,写就的一首绝命诗,诗人最终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
注释 云间:上海松江区古称云间,是作者家乡。南明永历元年(公元一六四七年),他在这里被逮捕。
三年:作者自南明弘光元年(公元一六四五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南明永历元年(公元一六四七年),共三年。
羁(jī)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羁,停留。
南冠(guān):被囚禁的人。语出《左传》。楚人锺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í)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