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子 [周](?年-?年)
春秋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籍贯等信息尚有争议(籍贯苦县厉乡曲仁里,一说即今河南省鹿邑县,一说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与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为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县亦因之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真伪亦尚存争议),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正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注释 为学日益:为学,是反映探求外物的知识。此处的“学”当指政教礼乐。日益:指增加人的知见智巧。
为道日损:为道,是通过冥想或体验的途径,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此处的“道”,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损,指情欲文饰日渐泯损。
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取:治、摄化之意。
无事:即无扰攘之事。
有事:繁苛政举在骚扰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