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中国历代古文诗词曲赋精选
中国历代古文诗词曲赋精选
一万余条中国古文诗词曲赋精选,包含作者信息、原文、评析、注释、译文、赏析、辑评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武昌九曲亭记 [文]

作者苏辙 [宋](1039年-1112年)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正文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湖北黄冈)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齐安没有什么名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连绵起伏,山谷非常幽深,其中有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紧靠着山梁,面朝山沟,被茂密的松树枥树丛所隐蔽,其中寂寞、清静、恍然绝世,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看不见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驾着渔舟,到江南去。山中有几个人,待客热情,都爱好游玩,听说子瞻到来,急忙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他,然后一起去游玩,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很疲惫了,扫去落叶,坐在才停下来休息。他们扫去落叶,席地而坐,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得非常开心,都忘记了回家,常常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没觉得时间有多长。

  可是要到西山去时,必须经过青松翠柏之间,还要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能到达平坦的地方,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人们倚靠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在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以看到巍巍高山,小溪幽谷就在旁边,还有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的阴面和阳面的景像,都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里还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容纳游人。亭子旁长着几十棵古树,树幹很粗壮、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到了树下,就成天在观察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起,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闢出来,亭子的地基子是扩大了。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这大概是上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一座新亭子就开始修建了。亭子建成后,西的胜景终子完备了。子瞻非常高兴。

  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检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赏析
  此文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氏兄弟贬官黄州与筠州已经三度春秋。尽管身处逆境,举步维艰,前程黯淡,但是两人毫不沮丧,他们“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宋史·苏辙传》),常以诗文千里唱和,倾诉衷肠,共勉互励。此文即应苏轼之命,为纪念他重建武昌九曲亭而作。

  元丰二年十二月,苏轼因诗得罪,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第二年五月,辙专程到黄州看望兄长,并同游武昌西山。他的《黄州陪...(上海辞书出版社 - 古文鉴赏辞典 - 章尚正)

评析
  《武昌九曲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一篇描写武昌九曲亭的散文。

  全文记述了苏辙的哥哥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缘由,说明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游乐山水中的那份洒脱和磊落。显然,作者也在此寄托着思想。全文构思奇特,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也凸现苏轼的思想性格。

  文章巧用双线结构,描写苏轼游山建亭行动与赞美苏轼“适意为悦”情怀相辅相成,而以后者为主线,每段结末之旬前后呼应,点明文章脉络,反复强调苏轼寄情山水,其乐无比。文章时空跨度大,忽而武昌之游,忽而少年之游,笔墨挥洒自如,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景致美、人情美、哲理美浑然交融。

注释
  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秦名鄂县。公元二二一年,吴主孙权自公安县迁都于此,改名为武昌。
  九曲亭:旧址在鄂城县西山九曲岭,为孙吴遗迹。
  子瞻(zhān):苏轼的字。
  迁:贬谪。
  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
  庐:居住。
  江之南武昌诸山:黄州与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对。
  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
  陂陁(pō tuó):起伏不平的样子。
  涧谷:山中的溪涧峡谷。
  深密:幽深浓密。
  浮图:梵语,指佛寺。
  精舍:僧人住所。
  西山:即樊山,在鄂城西,上有九曲岭,这里指西山寺。
  寒溪:水名,在樊山下,这里指寒溪寺,一名资圣寺。
  隐蔽松枥(lì):林木丰茂,隐蔽天地。枥,同“栎”,即柞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叶子可喂柞蚕。
  萧然:清静寂寞的样子。
  伏息:形容江水平静,缓缓流动的样子。
  杖:拄。
  策:拐杖。
  乱流:横绝江水。
  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
  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裹幅巾者不着冠,以示洒脱。
  徜徉(cháng yáng):自由自在地走。
  穷:穷尽。
  席:以……为席。
  酌(zhuó):斟酒。
  相劳:相互慰问。
  适:到。
  居齐安三年:这篇文章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已在黄州住了三年。
  获小平:得到了一块稍微平缓的地方。小平,一作“少平”。
  陵阜(fù):大土山。
  林麓(lù):泛指山中的林木。
  向背:正面、背面。
  效:呈现、显现。
  有废亭焉:有一座荒废的亭子在这里。
  百围:形容树干很粗。
  千尺:是指树的高度。
  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睥睨(pì nì):侧目斜视,有所打算。
  斥(chì):开拓。
  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先之:走在前面。
  移日:时间消逝。
  撷(xié)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撷,摘取;卉,草的总称。
  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表示自得其乐。
  易:改变。
  厌:满足。
  洒然:吃惊。
  杂陈: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食物。
  要之:总之。
  委:抛弃。
  腐臭:腐烂发臭。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意谓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生乐趣是从哪里获得的,又是在哪里失掉的。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句:由于得失无常,因此只能要求自己问心无愧,处世无可责备,而姑且这样地生活在人世。姑,姑且;寓,寓世,住在人世;中,内心;责,责备。
  是:这,即指适意而言。

辑评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颍滨文钞·卷十九》:情兴心思,俱入佳处。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九》:苍深历落之意,读之如在目前。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得乐字本领,自是名言,可以玩味。

  清·沈德潜《评注唐宋八家古文读本·卷二十六》:笔墨倚然,后半言乐,因乎心而不因乎境。虽未道出孔颜之乐,而与子瞻《超然台》意,已两心相印矣。当时四海一子由。不洵然耶?

  清·吴汝纶《古文辞类纂点勘·卷二》:此文后幅实为超妙,而前之叙次颇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