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养浩 [元](1269年-1329年)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其父年迈,无人照顾,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见饥民困苦万分,难以周济,竟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不久便积劳成疾病卒。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正文 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
赏析 雨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真是太密切了。暴雨淫雨给人们带来愁苦和灾难,但更多的是适时的好雨给万物以生机,给人以丰收的希望。所以“喜雨”成为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题目,且其中不乏名作。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描绘春夜雨景,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悦心情。
但是有多少次喜雨可以与天历二年(1329)四月一日这场大雨给张养浩带来的欢乐相比呢?据《元史》记载,关中一带已数年无雨,旱情严重,至“饥民相食”,“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 元曲鉴赏辞典(新一版) - 姚品文)
注释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苏轼《海市》:“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有贝阙藏珠宫。”
沾濡:润湿,润泽。
和余:连同我。
无是处:犹言不办法、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