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挚 [元](1242年-1314年)
卢挚,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书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
正文 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渰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译文 来了这沙三、伴哥两个田舍郎,因为下水捞虾,青泥的痕迹还留在两腿上。他们进了太公的田庄,赶到杨柳树下歇凉,取出带来的西瓜砸开就尝。一旁的小二哥无缘分享,馋得口水滴答流淌,背朝天趴在碌碡上,活像一面琵琶扣放。放眼四望,荞麦花雪白白开,豆苗儿碧油油长。乡村生活没有是非竞争,一切都平静如常,真是一派农家乐的景象。
赏析 这首曲所写,是田家生活的一个剪影:两位农家少年,一个叫沙三,一个叫伴哥,刚刚从河里捞虾回来,两条腿上还沾满了青泥。他们来到了太公的庄上,在绿阴掩映的杨柳树下,撞开西瓜,大吃一顿。另外一位少年小二哥,因为吃不到西瓜,躺在碌碡上,口水直流。附近,是一望碧绿的田野。
描写人物的生动,是这首曲的最大特点。三个人物,可以分为互有联系的两组:一组是两个捞虾的少年,作者只描写了他们的“两腿青泥”和大吃西瓜,这是...(上海辞书出版社 - 元曲鉴赏辞典(新一版) - 洪柏昭)
评析 该曲有人有景,通过捕捉描写农村忙里偷闲的闲适生活片段,歌咏了劳动人民摆脱人世是非纷扰的淳朴愉悦,表达了作者对官场钩心斗角竞争的反感和对隐居平和生活的向往。该曲是一首非常具有口语特色和元曲风味的本色作品。
注释 沙三伴哥:及下文的“小二哥”,都是元曲中常用的农村青壮年人名。
嗏(chā):语尾助词,略同于“呀”或“着呀”。
太公:元曲中对农村大户人家老主人的习称。
昔涎剌(là)塔:元人方言,垂涎三尺的样子。
碌(lù)轴:即碌碡,石碾子,碾谷及平整场地用的农具。
渰(yǎn):此同“弇”,合覆,这里是背朝上合扑之意。
庄家:农民。
辑评 当代戏曲史家蒋星煜:作者真觉得与险恶的官场相比,这儿就是桃花源了。厌倦机心,才会深感“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