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汤式 [明](?年-?年)
汤式,元末明初散曲家、戏剧家。字舜民,号菊庄。象山(今属浙江)人。曾为本县县吏,不得志,落魄江湖。入明,流寓北方,明成祖朱棣在燕邸时,宠遇甚厚,永乐年间常得恩赏。 汤式的作品以曲录史,思想内容丰厚,极大地开拓了散曲文学的题材范围。他的散曲反映了朝代的更替和百姓的疾苦,进而总结历史、感叹人生;描述了元朝灭亡时候的衰残景象,同时传达出对新王朝的期盼;而他以散曲体裁表达悼念之情,开创悼亡散曲的肇端。
汤式是现今存曲最多、散曲题材很广泛的一位由元到明的曲家,他的曲作创作技巧圆熟,艺术风格多样,具有浓郁的曲味。汤式算得上是元散曲跨越时代的殿军,可说得上是在明散曲这新舞台上走旧台步的揭幕人。
正文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译文 家乡远隔千里,帆船数天航程。独倚篷窗叹息,生来是漂泊的命。城头上响起报时的鼓声,江心的波涛澎湃作声,山顶寺庙里传来钟声。一声声归梦难成,三处声音三处愁,愁与愁一一相并。
赏析 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这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汤式的《京口夜泊》,运用朴实而又秀雅、通俗而又凝练的语言,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和身世之感,体现了散曲“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的特殊风味。
汤式,字舜民,号菊庄,生于元末,明永乐年间尚健在。“京口夜泊”,当写于他在元明之交流离江湖之时。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与汤式的故乡宁波相隔遥远。首二句分别从空间(“一千里”)和时...(上海辞书出版社 - 元曲鉴赏辞典(新一版) - 郭英德)
评析 《庆东原·京口夜泊》是元末明初的作家汤式的一首双调元曲。这首小令前三句点明主旨,分别从空间和时间,极言家乡路途遥远。中间三句皆是作者的眼前之景,无不映照着他那颗伤感的旅人之心。最后两句写各种声音交织一起化作离愁,致使作者一夜无眠。全曲缠绵悱恻,呜咽低回,读来令人哀愁如缕,感叹不已。
注释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飘泊:流离无定。
三处愁相并:三处,指城头,江心和山顶。钟鼓之声容易引起人们光阴蹉跎之感。浪声容易使人联想起险恶的仕途人间:“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辑评 文学史家王季思、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绝妙元曲》:“此曲写夜泊京口、彻夜难眠:思乡之愁苦、旅途之疲劳、舟中之孤寂,交织在一起;复有鼓声、浪声、钟声,声声入耳,更添苦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