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杂志 1981 - 1998 年全部文字内容(共200期),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喀秋莎》纪念碑
栏目生活之友
作者李英男(中国)
出处课外学习
期数总第 54 期(1985.8)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
  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早在五十年代,《喀秋莎》这首歌就曾在我国广泛流行,家喻户晓。最近,这首歌又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舞台和电视屏幕上。《喀秋莎》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她的故乡在哪里呢?
  《喀秋莎》歌词的作者伊萨科夫斯基1900年生于俄罗斯中部地区斯摩棱斯克州的一个村子里。这里风景非常优美,充满诗情画意。伊萨科夫斯基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使这个庄稼汉出身的穷小伙子成长为著名的抒情诗人。据传,《喀秋莎》这首歌的构思就是在乌格拉河边完成的。
  1938年初,伊萨科夫斯基写出了《喀秋莎》一诗的前八行。一次,他在一家报社与作曲家勃兰切尔相遇。勃兰切尔询问他有什么新作可谱曲。伊萨科夫斯基想起这八行诗,于是当场写下来交给了作曲家。
  不久,刚刚成立的苏联国立爵士乐队首场演出,第一次演唱了《喀秋莎》,获得巨大成功。《喀秋莎》的旋律很快就传遍苏联各地,成为当时人们最喜爱的流行歌曲之一。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了。千百万苏联妇女在《喀秋莎》的歌声中把自己的亲人送上了前线。在激烈战场上,红军战士和敌后游击队员利用短暂的战斗间歇,经常用《喀秋莎》的歌声表达他们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军队第一次使用了火箭炮,并给予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于是给这种火箭炮起名叫“喀秋莎”。
  今年,《喀秋莎》已经四十七岁了。但她依然朝气蓬勃。受到人民的爱戴。
  不久以前,在乌格拉河畔出现了一座《喀秋莎》纪念碑,是伊萨科夫斯基家乡的人民出钱出力把它建立起来的。能工巧匠们就地取材,在一块平地上用整段圆木搭起了一座类似俄罗斯传统木屋的象征性建筑,右边放置了一块球型巨石,石上嵌有一块金属牌子,上面刻着两行诗: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平地的一边还竖起了一段形状奇特的松树杆,样子酷似竖琴,象征着音乐和歌曲。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为歌曲而竖立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