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杂志 1981 - 1998 年全部文字内容(共200期),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不知名的老师看出少年茅盾必成大器,叹曰:“小子可造!”
栏目人物
作者杨德华(中国)
出处父母必读
期数总第 31 期(1983.11)
  我在茅盾之子韦韬同志处,求借了茅盾小时的作文。翻阅这些封面注明为已酉年(一九0九年)的作文,不禁“拍案惊奇”起来。作文是用文言文写就的,字迹工整,还有当时国文老师所加的眉批和批语。
  作文题目有:《武侯治蜀王猛治秦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祖逖闻鸡起舞论》、《苏季子不礼于其嫂论》、《马援不列云台功臣论》等十几篇。
  单看这些题目,就知道茅盾在小学时代读了许多史书。奇在他不但知史,而且还能有独到的见解。十三岁的茅盾知识之丰富,见解之新颖,推论之严密,志向之远大,的确让人叹为观止。
  “大丈夫应以天下为己任”
  茅盾能写出卓有见识的文章,除了他天资颖悟、好学深思,还得力于家教。他的父亲是清末的一个秀才,赞同康梁变法的维新主张。他极想出国留学,平日用心于数学和声、光、化、电的书,关心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他和茅盾的母亲感情甚笃。在去杭州应乡试期间,还给自己的妻子购回《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小说。
  茅盾有位令人尊敬的母亲。多年后,茅盾都一再提到“幼年秉承慈训,谨言慎行”。茅看的母亲自幼在姨母家中长大,读过不少古书,能写会算,知书识礼,善于治家。十四岁返回外祖父家中,把这位名中医的家,管理得井然有序。外祖父爱之如掌上明珠。她嫁到沈家后,茅盾的父亲曾问她读过什么书,才知道她读过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烈女传》、《幼学琼林》和《楚辞集注》。茅盾的父亲又让她补读《史鉴节要》,了解上起三皇五帝,下讫清朝末年的历史。以后又让她读《瀛环志略》,熟悉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
  茅盾五岁时,母亲意欲让他进家塾就读,父亲不同意。他让妻子在卧室里教儿子读书,用的是上海澄衷学堂的教材《识图课字》,还有《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后两者是父亲让母亲从《正蒙必读》里亲手抄下来的。至于历史,父亲则要母亲根据《史鉴节要》试编一本浅近文言文的历史课本教茅盾读,编一节,教一节。
  以后茅盾到乌镇办起的第一个小学——立志小学读书。那时,他的父亲已因骨结核卧床不起,茅盾需时时回家照料父亲,拉下的功课《论语》,就由母亲来教,进度比学校还快。
  病中的父亲仍然孜孜不倦地学数学,研究微积分。茅盾放学回家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在病榻前执书让父亲读。
  直到父亲自知不久于人世,便丢开书本,和家人议论国家大事。他常常讲日本怎样因明治维新而成强国,又勉励茅盾:“大丈夫要以天下为己任。”他在遗嘱中也未忘记世界大势,提到中国除非有第二次变法维新,否则便要被列强瓜分,而两者都必然要振兴实业,需要理工人材,如果不愿在国内当亡国奴,有了理工这个本领,则到处都可谋生。遗嘱还要年仅十岁的茅盾和他的弟弟,不要误解自由、平等的意义。他还郑重地把谭嗣同的《仁学》指给茅盾看,让他长大了读,称之为“一大奇书”。
  茅盾后来进植材高等小学读书时,曾在《试论富国强兵之道》的作文里,把过去听到的父母的议论,凑成四百多字的作文,以“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作结。老师阅后大加叹赏,评为“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茅盾十岁那年,父亲辞世。他母亲在父亲遗像前书写的挽联是:“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此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红,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这双雏指的就是茅盾和他六岁的胞弟沈泽民。单从这副对子,也可想见茅盾父母的志向抱负,想见茅盾是在怎样一个家庭气氛里受到了熏陶。还可以推知茅盾母亲的学识和远见。
  循循善诱
  茅盾还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志向之远大。而他的老师又多方加以引导,期望之殷,溢于言表。
  茅盾最初入立志小学时,受业于沈听蕉——一个具有变法维新观点的老师。他教国文,也教修身和历史。国文课本用的是《速通识字法》和《论说入门》(是短则五六百字,长则一千字的论文或史论)。修身课本是《论语》,历史教材由沈听蕉自己编就。
  茅盾在回忆录中提到,“《速通识字法》帮助我造句,《论说入门》则引导我写文章。”这个立志小学月月有考试,单考国文一课,写一篇文章(常常是史论),还郑重其事地发榜,对成绩优秀者奖赏。所以会写史论就很重要。茅盾自己说“我这十岁才出头的儿童实在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见解,结果,‘硬地上掘蟮’,发明了一套三段论的公式。每星期写一篇史论,把我练得有点‘老气横秋’了,可是也使我的作文在学校中出了名,月考和期末考试,我都能带点奖品回家。”
  也许因为茅盾在立志小学学会了史论写法,所以他在植材高等小学的作文,就使得老师刮目相看了。他对茅盾的作文大加赞赏,经常在文章中密密加圈加点,做眉批,并且在文末批语中预言茅盾将来必有一番作为。
  推敲这位国文老师在茅盾作文上所加的眉批和批语,是很耐人寻味的。他称赞茅盾具有史识。在《武侯治蜀王猛治秦论》一文上,眉批为“思想深沉”;批语为:“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确是史论正格。”在《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正论》的作文后,批为:“有精练语,有深沉语,必如此,乃可讲谈史事。”在《吴蜀论》文后批语为:“是篇于三国时局了然明白,故洋洋数百言,自得乃文之乐。”
  他称赞茅盾作文的气势:“词严义正,笔意超然,”“精细熨贴,毫无滞机”。在一篇文章后,称赞茅盾:“慷慨而谈,旁若无人,气势雄伟,笔锋锐利,正有王郎拔剑斫地之慨!”可以推想,这位老师读茅盾作文时当是眉飞色舞击节赞叹的。在《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里,眉批是:“出题砰砰有声”,“将三朝人主说成一片,如白玉无瑕,不落痕迹。”结语为:“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国文至此,亦可告无罪矣!”
  奇还奇在该老师预言茅盾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伯乐已经发现眼前出现了一匹行将扬蹄奋发的千里驹。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一文后,这位老师赞叹道:“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
  日后,茅盾在中学作文,老师已预见到他,“是将来能为文者”。二十岁出头,茅盾即在商务印书馆中崭露头角,都说明了此位小学老师的眼力。可惜,当时为茅盾作文加批语的老师姓名已无从查考。
  茅盾后来能成为文坛巨子,固然与他处在一个掀天动地的大时代有关,但是他少年时代的刻苦攻读,家庭环境的熏陶,师长的教诲勉励,不是也为他日后的造就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