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藏的历史
栏目诗画话
作者陈四益
期数2003年01期
  中国历史上有藏书楼而无公共图书馆。如果说老子是周手藏室之史、孔子曾问礼于老子的记载都十分可靠,那末,至少在周代,图籍文书都是王室的收藏,除了像老子这样替王室保管的人,一般人(包括孔子这样不一般的人)都是无由问津的。秦汉以降,皇室的书都藏诸中秘,外人是看不到的。所以负责校订皇室藏书的刘歆要做假,别人也拿他没脾气。
  在以后一千多年的岁月里,虽然官家之外也有了私家藏书,有的规模还不小,建了楼,立了阁,但“藏”还是一样的。天一阁的书,连范家的媳妇都不许看,就别说外人了。因为是“藏”,所以私秘性极强,生怕看的人多。这同公共图书馆希望看的人越多越好正相反。中国“藏书”的历史过于悠久,因此,后起的公共图书馆也多半染上了“藏”的习气。只要看它那规则怎么不方便于读者怎么订,就可以知道个大概。
  不只是书,还有档案,也是“藏”之唯恐不及。虽然已经有了档案解秘时间的规定,但许多应当解密的仍就“藏”在那里,不许接触。历史既然是人民的历史,历史的文献图籍就应当属于人民。“藏”的原因,照我看,还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老戏。
  更为滑稽的是有些地方甚至连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文件也不让农民知道。原因何在?当然是为了他们“办事”的方便。就只好由着他们捏咕了。
诗曰:民可使由不使知,
  七荤八素任行施。
  法规文件都藏起,
  始是口含天宪时。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