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何者为先?
栏目
读书短札
作者
李恩柱
期数
2003年01期
一个社会,在奔跑达到一定速度的时候,教育问题便会进入视野。
十九世纪末叶,是美国进步主义改革的年代,改良主义者不仅注意到了都市贫民严酷的生存条件、各地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同时注意到公立学校的迟钝呆板。一八九二年一家不起眼的纽约《论坛》月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开始触及学校问题。有位儿科医师,访问了三十六个城市的一千二百个教室,用第一手资料谴责了这些学校和教师“使儿童失去人性,使儿童停滞不前,使儿童流于无意识行动”。医师的调查报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没有教育变革,社会发展肯定是迟缓的。弗里曼·巴茨把美国从一八七○年到一九七○年称为民主教育的一百年,致力于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教育。然而这无疑也向我们证实,教育从来不能独立变革和发展,是与当时社会的体制、结构相一致的,只有社会发生跃变之后,教育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陈独秀在《新教育是什么?》一文里明确地说,要想改革社会,非从一般制度着想不可。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出现了不少崇尚“教育救国”的知识分子,但都没有成功。原因在于教育的路向和功力并不是由教育本身决定的,起根本作用的是制度。国民的文化水平、学识修养说穿了只是制度的一种体现形式,单纯靠教育去解决效果不会好到哪里去。可是“素质”等等,却总是首先进入人的眼帘,惹人注目,也就往往成为首要的改革对象,有时也可以成为体制不健全的替罪羊,成为制度迟滞不动的借口。
何者为先?
南方的写作
“水利社会”的类型
真正的短篇小说艺术家
从烹调看中西文化
历史的尺度
对“文革”的两种抗议姿态
“墨辩”的沉沦和“名理探”的翻译
前面是个天
文化疲惫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