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对地图的再认识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杨文军
期数
2003年01期
《地图的力量》像钻石一样,让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人都能看到耀眼的光芒。《大地评论》说它“为地图的使用者提供了一种从制作者的角度观察地图的有力武器”。而《lsis月刊》要“向所有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学家极力推荐这本与众不同的书”。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地图的力量》一书对发展历史地理学和建构地图历史学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中国史学家研究历史的主要史料来源一直是图书,这其中又以书为主。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也长期存在着重书轻图的怪现象。即便是在老一辈学者投入巨大的精力财力编写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之后,这种现象也没有根本改变。长期以来,我们普遍关注的是“文字地图”,例如《山海经》、《淮南子》,关于政区沿革的论文更像是读书后感,而非读图后感。读完《地图的力量》,我们应该意识到,其实,地图更需要关注。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者们也已经意识到对地图进行再认识的必要性。
通俗一点讲,沧海桑田就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地图的力量》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这段对话会使我们对地图的认识更加全面:
车子颠簸前行,梵乐莉抓着扶手说:“可是,我们应该早在这里就左转了啊!”这名干瘦的黑人男子说:“你的地图没有标示出十二月的洪水冲毁了一段道路,我看洪水对你的地图没有影响。”
这段对话对我们研究云梦泽和梁山泊多少会有一些启发。
“树枝与石块,羊皮纸与金叶,纸张与墨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不曾被用来框架我们所居住的世界的形象”,伍德所说的地图是在空气中勾勒的,是在岩石上描绘的,是在银器上雕镂的,是在纸页上印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秦始皇陵里的日月山河当然也是地图,长沙汉墓出土的残缺纸片上描绘的当然也是地图。地图镶嵌在它们所协助建构的历史里,并使过去和未来现形。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地图比较客观,与绘图者的意志几乎无关。其实不然。伍德认为,每一幅地图都有作者、主体和主题。实际上即便是根据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合成的世界地图,把哪个国家或者地区放在中央也会反映出地图制作者的主观需要,即便是在摆放地球仪的时候,我们也常常会使祖国的图像朝向自己。所有这些都说明,地图的制作与使用早就人文化了。
地理学从来都是一门两栖学科,其研究领域既包括自然也涉及社会。在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地图相对较少,这为数不多的地图又大多藏于皇宫王府和高级别的官署中,但这些地图无一不反映出天圆地方的观念和帝国中心论的思想。这就会使我们重新认识到,地图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并由于人的原因而成为文化自然化和自然人文化的统一体。
伍德认为,即使是看来最客观的地图也蕴涵着利益,而这种利益又具现在地图的符号与神话里。每一个符号都有它们的历史,图形符码、语言符码、构造符码以及时间符码都有各自的历史。为什么用红星标示首都?为什么南朱雀北玄武?为什么中国地图会发生从上南下北变成上北下南的改变?所有这些都使地图历史学的研究必然地被提出来。
很显然,伍德的思想受到了巴罗斯的影响。巴罗斯是芝加哥大学地理系第二任系主任,一九二二年,他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主席的就职演说中指出了地理学的人文化,巴氏认为,地理学研究重点由自然一端转向人文一端,一直到这门学科单纯地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为止。此后八十年地理学的研究确实如巴罗斯展望的那样,从巴氏到伍德,正反映了地理学的多元化与应用化。
(《地图的力量》,[美]丹尼斯·伍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2.00元)
对地图的再认识
苏立兹《钞票王》
蒋和森:《风萧萧》
九连环(下)
应该怎样评价《何典》
高技术和人力资源
发挥理性的权威
华夏边缘与“现代性”
意外洞天
麦迪逊与司法审查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