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九连环(下)
栏目日出而作
作者王振忠
期数2000年02期
  关于“九连环”,在中国本土,它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已如前揭,广义的则是一组民歌的总称(即“九连环调”)。后者又名“大九连环”,即采用几首民歌联接而成,一首唱完接唱一首。如江浙一带流传的“九连环”,即由《码头调》、《满江红调》、《鲜花调》和《湘江浪调》等组成。一九九八年八月在苏州大学举办的第七届社会史年会上,评弹艺人用吴侬软语演唱的弹词开篇《苏州好风光》(“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杭州西湖苏州有山塘,哎哟哎哎哟,哎哟两处好风光……”),其中虽然没有出现“九连环”的字样,但据说也叫“大九连环”。不知这是否就是当年顾颉刚先生曾经提及的“大九连环——苏州景”?——
  九连环系曲调名。本第二段注“转五更调”,第三段转“花名调”,第四段“转别五更调”,第五段“转鲜花调”,第六段“转哈哈调”,第七段“转湘江郎调”,第八段“转时调”大约系各段的调子不同,故名九连环。……此编叙苏州繁华,王孙公子挟妓游玩山塘,以及中秋重阳等景致。(《苏州唱本叙录》),见《民俗学集镌》,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六月版)
  在清代,无论是狭义的《九连环》曲还是广义的“九连环调”,在民间均有极广的流传。同治年间钱塘人范祖述曾记述:杭州民间艺人吹唢呐有绝活,能在鼻中换气,而不让唢呐声断续。其演奏的曲目,就有《九连环》、《鲜花调》、《闹五更》和《十八摸》之类的小调。当时,《九连环》曲属于官府屡禁不止的“小本淫亵摊头唱片”。这里的“唱片”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唱片,而显系唱本的意思。至于“小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有民国年间的坊刻本《重刻九连环》,版幅只有《读书》月刊的一半大小。扉页上题着“小书出门,概不退换”,寥寥数张,印刷质量一看便是地摊上的粗制滥造之作。清人余治在《得一录》中,视此类“淫词艳曲”若洪水猛兽,对之攻讦不遗余力。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此类“山歌小唱摊簧时调”风靡各处,极为畅销,几乎是家置一编。“少年子弟,略识数字,即能唱说”,甚至闺门秀媛也喜闻乐见。这种原本无足大惊小怪的休闲娱乐,竟被《得一录》提升到了意识形态的高度——“圣贤千言万语,十人中不及领略一二者;反不如此等粗淫小书,知之者十有八九也。……此等妖淫毒种,户诵家弦,远出于圣经贤传之上。”其实,余学究的大道理,远在数百年前太祖高皇帝就已经高瞻远瞩地阐明过了:四书五经如家家皆有的布帛菽粟,而戏曲时调则似富贵人家的山珍海味。平头百姓日常吃的是五谷杂粮,一旦有缘得食山珍海味,谁还会不露出一脸的饥渴?更何况说,政治说教的圣经贤传用来钳制思想可以,但却当不了饭吃。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江苏巡抚丁日昌的查禁“淫词小说”名单中,《九连环》也赫然在列。其实我以为,上述的那个余老学究或这位丁大人,在脱去马褂朝服之类的楚楚衣冠赤膊光膀穿着大裤衩时,对于靡靡之音未必就不曾动心过。一九七六年,台湾的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推出一套“明清未刊稿本汇编”,其中的一册收有方忍斋的《晓风残月》(载《方忍斋所著书》第二十一册),书名想系由柳永“今宵酒醒何处”词意而来。方忍斋即方濬颐,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年)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这位方大人在公开刊行的著作中,对于世风日下淫靡滋甚也未尝不表现得痛心疾首。但在他的枕中秘籍中,却抄录了“南京调”、“剪剪花”等诸多的时调,较之《九连环》、《十八摸》之类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内容上看,可以说要多下流俚俗就有多下流俚俗。其中,有一首《满江红·十爱佳人》这样唱道:
  一爱你二爱你,爱你身稀奇,说话好似雄鸭啼;三爱你四爱你,爱你脸蛋子好似反卷石榴皮,鼻子稀嚷的;五爱你六爱你,爱你浑身狐臊气,一身的粗癞皮;七爱你,金莲好似皮老虎咕叽;八爱你头发稀,原来似个瘌痢头;九爱你,踮在人前放了个伤食屁,比炮帐还响些。实在爱煞了你,爱你生得稀奇!
  因系抄本,别字连篇,语句亦颇有费解之处。此首《十爱佳人》之时调,显系反其意而唱之。无独有偶,类似的时调,在江户时代的“唐话辞书”中也屡有所见。如收入江户时代日本最杰出的“华音之名师”——冈岛冠山的《唐语纂要》卷五“小曲”中,就有一首《劈破玉》这样唱道:
  一爱你二爱你,聪明伶俐;三爱你四爱你,人物嫖致;五爱你六爱你,一团和气;七爱你的年纪少;八爱你做夫妻;九爱你温存;闯了哥哥,十十儿爱着你!
  同书收录的还有《百花香》、《清平乐》、《太平乐》、《十三省》、《醉蝴蝶》(二调)、《秋风辞》和《阳关三重曲》(乐调)等,从其内容上看,这些都应是当时流行于日本长崎等地的中国时调。其格调与若干年前流行的“女人爱潇洒,男人爱漂亮”之流行歌曲,颇相仿佛。
  在《九连环》等中国时调大为走俏的同时,九连环这种民间玩具,在长崎也极为流行。日人相良半佃诗曰:
  半年萍迹入秋还,琼浦繁花梦寐间。喜见五娘皆健在,探囊分与九连环。
  浪迹汪洋的清朝商人,及至秋间又随着定期而至的“贸易风”,从中国大陆来到长崎(“琼浦”系长崎的另一别称),他们探囊取出的,就是作为礼物的九连环。九连环是由铜、铁等金属丝所制成,它有一个狭长的方圈,上套九个圆环,玩耍时以一定的程序游戏操作,可以解下或套上。关于它的功用,详载明清官话俗语的《正音撮要》(道光十四年学华斋刊本)指出:“九连环:九个铜圈,可以解闷。”《红楼梦》第七回中曾载林黛玉等人在贾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作戏”——这是公子小姐们的消闲。而在一般民众中,九连环也极为流行。当时,前往长崎贸易的中国商人,主要是由浙江平湖县的乍浦港出发。有一首《乍浦竹枝词》这样写道:
  笑解连环慰妾心,恰教夜夜宿孤衾。南河塘水为郎意,何处从人问浅深。


  显然,九连环特别成了商品经济狂潮中“留守女士”苦熬漫漫长夜的一种玩具。譬如,徽州歙县棠樾盐商鲍氏的后人中,就流传着“龙溪兰姑解连环”的故事:
  龙游兰姑鲍氏女,守节卅年多凄苦。镜里乌云变白发,解尽连环九九数。长夜漫漫何时尽?复朝苦海抛青蚨。寻寻觅觅九折肱,熬完寒冬历炎暑。青蚨一子飞不还,到头又成九九数。……(鲍树民、鲍雷:《坊林集》,安徽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四月版,一○八页)
相传,夜幕之下的兰姑,每天都要在灯前脱解那副铜制的九连环,反反复复,日复一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九是阳数之极,九连环原本是富贵吉祥的一种宝物。在民间流行的目连戏中,孝子目连就是用南海大士所赐的九连环,打开酆都城的大门,救出了地狱苦海中的母亲。清代《九尽寒退》之俗曲,状摹的也是数九寒天过后渐次展现的明媚春光——“嫩柳枝上,紫燕成行,二月春光,三月里的清明节,……”然而,对于徽州的兰姑们而言,连环九九的铜扣铁丝虽然是一遍又一遍地被熟练地解脱出来,但九连环留给她们的,仍然是无尽的等待。……在徽州文书中,我找到了明末清初一份用文字堆砌出的“九连环”:
  娇花嫩蕊被君采,败叶残枝谁肯收,迅速光阴能几度,田园荒芜祖宗休,堂上双亲增白发,枉使奴心日夜忧。
  窦子南乃良人也。良人自别之后,终朝寂寞不思,堂上双亲倚门而望。古人云:鲍叔迷婴孩,一去不回来。夫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想贤夫临出门时,三回四转,嘱咐奴言:远则一载,近则半周。一去六载,竟不思归!思贤夫,一日不见如三秋矣。未见君子,忧心冲冲[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妾记面日之言,夫不记临行之语乎?虽然卖买重重,得利何须苦苦贪求!但是江西一郡,为官者有多多少少,为商者有万万千千。妾想为官者思忠以事君,为商者思孝以事亲,此乃大丈夫之孝礼然也。妾想贤夫,朝穿柳巷,暮宿花街,贪欢爱乐,日送风流。虽然眼下快乐,又恐青春不久。倘一日卧病在床,汤药无人供送,父母妻子哀哀不见。昔董永、王祥,孝感天地,扬名于后也。读书而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万代传流。贤夫早不思归,一旦伤命,生为异地之人,死做他乡之鬼。嗟乎!夫骨无主,千秋遗臭。妾读圣贤之经典,慈乌有反哺之义,羔羊有跪乳之恩,何况于人乎!吾贤夫及今不归,良田变做荒坵,筑屋反成冷庙,自古行人之嗟叹也。今有母舅到郡,常来数字,言不备记,寄以贤夫,夜眠高枕,仔细思量。有作诗四:衾寒夜夜孤眠枕,面瘦朝朝懒画眉,料想贤夫贪乐境,不思少妇空守帏。面梁桥上肝肠断,诗绚相期不见归,日日阶前奴自望,朝朝踏得草场萎。飞禽也要回乡转,贤夫何不早思归。书封到日磨思想,百味无心贪欲尝。我自青春何足计,双亲养育顿成灰。独伴孤灯两泪流,几番春去几番秋。
  上述这段诗文,写在一张丝棉纸上。对角斜线上排列的大字,分别都是九个字。要读通这段文字,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与文化素养。其文字九转八折,稍不注意,便可能走入死胡同,而难以卒读。因此,将之视为用文字写就的“九连环”似乎并不为过。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升温,古老的民间玩具也逐渐得到了重新开发和利用。此前在复旦文科大楼下常有小贩在兜售“巧环”,其中就有铜制的九连环。十元钱上下的一个铜制九连环,附有说明书一张,写着“中国古代智力玩具,九连环套法口决(诀)表,共计二百五十六句”。它的说明是:
  一、九连环玩法主要把环上的柄套出来。
  二、表上的一二是表示一、二环每套一次。开始从头一下到尾一、二下柄就套出了。套上去时从尾处的一、二下改作一、二上。一上改一下一直倒上去就复原了。
  三、九连环可做比赛游戏看谁先套出来,每套下一次大约不超过五分钟。


  据小贩称,九连环要走二百多步,熟练的老手五至十分钟就可解开。“巧环”的种类很多,除了九连环外,还有十三连环,要走四千多步,需花两个小时左右。
  至于这种益智游戏之所以会成为情歌的一种代称,在我想来,主要是由于它的善变与技巧。北宋词人周邦彦有《解连环》一首,其上阙曰: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可见,至迟到北宋末年,九连环已与感情纠葛牵缠在了一起。九连环之九环寓意是复杂,对于情感生活来说,则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情哥哥相送奴家九连环”,“我与哥哥似连环呀,解也解不脱”——脱解九连环的过程,或许隐含着欲擒故纵、欲迎还拒的手腕、技巧、招数乃至伎俩。男女,特别是春心脉脉的女子,通过脱解九连环,预卜情爱的变数,揣摩情感的玄机。清代乾隆末年的俗曲总集《霓裳续谱》卷六中,就有《解的开的连环扣》一曲:
  解的开的连环扣,放的下的挂心钩,钝刀儿割的断的连心肉,咱二人虚情假意全都透,海誓山盟尽付与东流。实对你说罢:再要想我来,也是不能够!再要想我来,也是不能够!
  《霓裳续谱》刊行三十余年之后出版的《白雪遗音》里,也辑录了两首据此以《马头调带把》的曲调改编的民歌,其中之一唱道:
  解不开的连环扣,蜜里调油。放不下的挂心钩,常在心头。快刀儿,割不断的连心肉,无尽无休。咱二人,恩情到比天还厚,天然配就。海誓山盟直到白头,谁肯分手!魂灵儿,不离你的身左右,情意儿相投。愿结下,来生姻缘,再成就,燕侣莺俦。
  两首民歌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痴男怨女矛盾的心态——情感中人的一方或双方,一如俗谚所谓“王八看绿豆——对上了眼”,深陷漩涡而难于自拔。或许,她(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竟至心甘情愿地彷徨于“爱河桥”上,在情感织就的九九连环之铜扣铁丝间反反复复上上下下进进退退分分合合,在希望与绝望的临界点上无可“奈何”地苦捱着岁月光阴……
  一九九八年岁杪于复旦园。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