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一门鲜活的学问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陶立璠
期数
2003年01期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中西交流,民俗学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绝学”变为“显学”,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热情关注。民俗志资料更注重微观的和科学的采录,民俗学理论著作兼及中西,好书日渐涌现,董晓萍博士新著《说话的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便是其中之一。
说话的文化,指基本不依赖于文字传承的口头行为文化,即一般所说的民俗文化。作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阐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形态与内涵,包括文化结构、民俗底蕴、日常形式、表演形态、通讯空间、民族心理、政治意识、旅游接触、影视传播、外来压力和中西研究成果,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这些思想生动地表达出来,引导人们走近研究它的新兴学问——民俗学,使之贴近现代社会生活的知识系统,让人读来深思和感奋。
此书隐含着民俗学的重大命题。首先,将一再讨论的民俗学的研究范畴概括为“说话的文化”,便出新意。关于这一范畴的界定,向有争议。现在从“说话文化”的视角讨论,就变得具体和宽广,大家都有话说,而且容易在中国文化中找到民俗文化的位置。这是作者对民俗文化本质的理论思考的结果。民俗主要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其中的行为部分可能是无言的形体运动,但如果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辨识这种“行为传承”,就会懂得它是一种被群体认同的特殊语言(副语言),用“说话的文化”涵盖之,可以提升它的内部知识和共享文化,开拓理论上的新领域。口头民俗的研究也有这个问题。引入“说话的文化”的概念,能使民俗学的研究更贴近民俗的气质,体现民俗文化传承的特点。
另一个特点,是将经院式的民俗学研究与现代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民俗传统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这是对从前民俗学研究的一大突破。在中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国家中,民俗学研究的确有历史和现实的领域划分,但以往的民俗学研究过于书斋气,减少了对现实民俗变化的关注,是一种不足。我国历史上记录了许多民俗史料,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方便,但那只是民俗学研究的一部分,而民俗是鲜活的、不断变化的,没有任何套子可以把它套住,现代民俗学如果只埋首史料,不免有僵死的危险,而将民俗学研究与对现实生活变化的阐释相结合,就会打破这种僵局,使民俗学变得新鲜活泼、生机勃勃,此即民俗学的“现在性”。“俗随时变”是民俗发展的规律,也是民俗学的必然选择。在世界进入信息社会之后,民俗与民俗学的影响已突破国界,这已是不言的事实,中国加入WTO以后更如此。它的直接效果,是在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样式和思维方式,而且是全方位的,从衣食住行、人生仪礼到年节庆典无所不包。中国人同时也在延续自己的传统文化根脉,并在保持中接受变化。一门人文学科忽略这种变革是不可思议的。《说话的文化》的作者站在中国民俗文化研究的前沿,面对扑面而来的巨大变化,自觉地与历史和现实对话,深入地进行学理阐释,这显示了作者的敏锐、开阔、积累和拓展精神。全书在处理理论建构与民俗志资料的关系上,尤有独到之处,立论扎实而不拘一格,这也值得注意。任何新理念的提出都要有资料依据和国情基础,对民俗学这种本土民众学问来说更是这样。已故民俗学之父钟敬文教授晚年特别强调编纂民俗志,盖意出此。响应钟老的倡议,我们近年也一直在抓紧各省民俗志的编纂工作。《说话的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理论提升,它的工作,对内具有学术意义,对外也有交流价值。
(《说话的文化》,董晓萍著,中华书局二○○二年版,16.80元)
一门鲜活的学问
关于注释
大胆讴歌人性的优美
E.齐格勒等《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
“远距离”看
一项被忽略了的工作
怎样构造经济理论?
剖析美国穷人
姚克和《天下》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