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福州的“店面经济”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陈彩虹
期数
2003年02期
福州城内的商业店面似比其他省会城市要多得多。小的店面三五平方米,大的十几、二十平方米。经营范围五花八门,吃、穿、用,品、玩、赏,或供实物商品,或做专门服务,本地的、外省的,抑或漂洋过海进口来的,都汇集起来,又分散到各个店面,制造了福州城内一道特别的风景线。仅说鼓楼区的那条西洪路,店面足实多多又紧密无隙,整日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好不热闹。若初到福州不知市中特别风景者,不妨西洪路上走一遭,购得几物在次,体会这个城市的别致独到,当不虚行的。
若是如此的“小”商业店面多多,同时大商场亦量多火热,福州的店面数量为众,也称不得“经济”的。问题是,福州的大商场实在是少,就那么“东百”、“华都”、“新华都”可数的几家。到别的城市,女士们可以逛大商场,一个大商场里就可磨蹭半天。在福州可不行,你只能“逛店面”,出了这个小店,再进那个。用“店面经济”来描绘福州的商贸经济特色,应是蛮适当的。
福州形成所谓的“店面经济”,自有历史的原因。福州隔海相望可即之处,便是祖国的宝岛台湾。长期以来两岸的紧张局势,导致福州的经济建设速度一直低下,投资集中不起来,大型的国有商业场所几乎没有,也就未能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在两岸关系有所缓和的格局下,留下可以“改制”再生的大商店、大商场,历史只抛给了福州人一块生长小“店面”的土壤。细细地想来,这当然是经济理性的选择,枪炮对峙之下的任何大规模经济建设,可能付出的成本是巨大得不可计量的。
福州的“店面经济”又有地域文化方面的原因。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八闽之中心,聚集了来自省内各地足够量的商业精英和人才。然而,省内六大民系(闽北、福州、兴化、闽南、龙岩、客家)之间长期以来流动融合的缺欠,各民系相对封闭的传统意识和价值观,并未随着市场经济运作的声势浩大而迅速消除。仅是复杂得根本不能互通的方言,就围圈出了根本不同的“方言群体”,由此演化为不同的地域文化群体。就是在如今福州区域之内,不同市、县、区也还有着依稀可辨的文化差异,在“十里不同音”的情况下,甚至于邻村邻里方言也不能交流,导致了各种文化群体以及利益群体的细小化。如此的不同民系和方言文化积淀带给人们文化交流的不足,也带来了各路商业精英和人才合作精神培植的困难。加上自立家庭为主人或“老大”的传统意识浓厚得化不开,内在的商业合作精神也就随着各种生活具体形式的分立而崩溃。例如,大家庭中兄弟之间未成立小家庭时,合作经商是可能的。一旦兄弟分家成立小家庭,经商性的经济合作就难以为续。如此传统意识与价值观的全面社会化,导致“人人都想当老板”的商业文化特色。在不愿意与他人合作之中,开设若干平方米的商业店面,自己弄个“一把手”的老板干干也就主流起来。可能,福州或者说福建区域内,老板的数量是最多的,与此同时,商店或商业企业的规模又是最小的。
那么,福州人又有何种催生“店面经济”的具体经济观念呢?
“店面经济”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经济形态。它不是资本密集型,也不是劳动密集型,更不是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规模经济”又根本不沾边。惟一说得上的,可能是成本密集型——店面所有者或经营者大多不计算投入的资本耗费,更不考虑劳动的耗费,也不计算各种投入的时间价值。在总是有些市场需求维持店面经营的情况下,无数老板们“小富即可”地乐于如此的经营方式,或者说是乐于如此的生活方式,必定有其异于常理的经济思想支持。从经济学理论所认定的一般“经济人”的理性看,福州人这样的经济观念颇令人费解,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由这样的“店面经济”成为足够富裕者,就是中等形态的富裕都不可能实现,有时一些店面甚至于根本就收不回原来的投资。为什么他们不“最大化”地追求经济利益,广泛地寻求投资和经营方面的社会合作,扩大自己的店面,从而在竞争中创造出一些大的商场或“连锁店”类的大规模商业企业来呢?难道福州地面上商人们的“经济人”理性天生就不足,从而产生不了扩大经济规模和取得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冲动?
从一些“店面老板”的谈话中,我大致理解了“店面经济”形成的深层次的原因。原来,福州的商人或店面老板不是不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他们将产权份额的最大化看得比一般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还要紧。他们乐意店面财产的完全个人或家庭所有,乐意店内经营操办人员是家庭成员制,最多也只是扩展到亲朋好友“辅助”性的帮帮忙而已。可见,在福州人的心目中,经济价值或财富是静态性的——不是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寻找组成更大规模经营能力的制度形式,如股份制的形式,运用自己已有的财富和他人的财富扩大经营规模,共同去取得更多的未来财富;而是将产权清晰到完全个人或家庭占有为经济活动的最直接目标,得到完整的“店面”产权也就是经济价值或财富追求目标的实现。至于未来的经济收益,能多得则更好;不能多得也安然处之。那种小小的商业店面大面积地在福州出现,构建出了一种特殊的福州“店面经济”,当然就情理之中了。
如果笃信“经济人”的理性假设,笃信市场经济下人们会自然、自动、自觉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论言说,那么,我们很是为福州人惋惜——福州的“店面经济”虽然热闹非凡,产权也非常清晰,但资本或财富运用的经济效益实在不能说有多高;而且,福州的店面里有着千千万万个“老板”,却出不了企业家,做不大企业,培养不出企业家精神。
“追求产权份额最大化,而不是经济价值或效益最大化”,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字号”的体系里也有过充分的表现,合资企业中中方资本一定要占绝对大比重,这与福州人的“店面经济”观念又有多大的区别呢?就是今天,单纯的追求比重或控股,而不顾及这种资本结构下企业未来经济价值或效益“最大化”的运作,还在继续进行着。对于某些这样的“国字号”企业组织机构,我们当然可以将其人格化来批评其“经济人”理性的不足,鼓励其放弃旧有观念,提倡广泛的资本和经营合作,实现经济价值或效益“最大化”。但是不是所有的“追求产权份额最大化,而不是经济价值或效益最大化”都不合理,或都不合“经济理性”?我是断然不能同意的。至少,我也是深度怀疑的。
福州的“店面经济”,看来颇值得研究。
福州的“店面经济”
朋友交谈默契之乐
法国史·法国文化·法国人
“铁女人”
亲密关系变革中的“私人”与“国家”
新成果
忽然想到张艺谋
改写文学史
略论郁达夫的散文
老年的风景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