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针对《德意志》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张辛欣
期数
2003年03期
我看张子扬,就看《德意志》。因为我对其余的他怎么评价讨论,都是在做二等绕行。
中国。美国。遥遥。回到文字,仅凭文字的传递,生命之间的一切距离全部地缩短了。而缩短的最佳手段是诗集。在诗中我更能看见子扬的心,看见他的内在处境。然而,仅看到心之感受,这对于我是不够的,对于他,对于他要求的我的观赏态度,可能也不够。
直到我看到诗集中的《德意志》。第一句他就打动了我。
德意志是亡命的逃犯和粗俗的村妇匆忙邂逅中放给贪欢生出的私生子
——《锡皮鼓》的故事一开始就讲得很清楚
绝不是因为子扬这个诗作的近两年之后,格拉斯凭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这部作品终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认可。
子扬的首要选择击中我。在这么多年所有个人生命的差异之上,我立刻就和他认同,在内心做了知己的交换。我重新发现着我以为非常认识的他。我一气不歇地看他的排列,看他的“定义”。一行一行,我紧跟着他的节奏,他的智力,我急促前行着,时刻感觉作为对读者的我的精神挑战。
认同子扬的《德意志》。看标题就认同。和子扬大学之后分道而行的这些年里,在我的国际行走中,依我的看法,德意志真是一个多义悖论的完整象征。像他节奏下的内在感觉,德国毫不轻飘,几乎只有重音。八十年代中期,我的书在德国出版,去德国访问的时候,我注意到科隆大教堂,“二战”时候纳粹德国拆自己的民居修城市街垒,同时为自己的大教堂加砖。听到这个事情直让我惭愧得流泪,更让我震惊的是,连当时的东德学者提到“二战”,都自觉有罪。柏林墙倒之后,我又去德国开文学语言的会议,和前西德学者再谈话,更注意到德国的自我批判,深刻和惨痛到带来着“负面影响”。由于长期做自我批判,这个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期盛产各类领袖的民族,缺乏领袖气质了。当北约轰炸科索沃的时候,身为绿党的曾经反战的国家领袖,知识分子式的但跟随美国的作风,让国际政治评论家纷纷做着历史对比和分析。我再去德国旅行,我又走到柏林,去看原先划到东德一侧的帕加玛博物馆,里面放着二十世纪挖掘的希腊罗马时期巨大的祭坛和浮雕,仰视着、折服着德国历史文物积累的辉煌。我的旅行观察在一段段散文水平,操练电视全活的子扬,半天行程,诗笔一抖,《德意志》。
他告诉我,他坐在柏林至维也纳的火车里,在晃动中一气呵成。
其实,他寻找得非常艰苦。这种内心里不断持重地寻找着,是一直的子扬。我更为这个子扬喝彩!
当然,在《德意志》里他没有提《西方的没落》这本书,也没有提到作曲家瓦格纳。可能他很难定义?以美国的“地方主义”观点,我后来非常意外地发现,他们认为斯宾格勒、瓦格纳都是产生纳粹的温床。连同中国知识分子向往的尼采。他也没有直写现代艺术集团包豪斯,后来流亡到美国的法兰克福学派……然而,我觉着他内心拥有着所有这一切,因为我凭心一路跟随他,而在结尾地方,他从具象排列,摇变概括,写下这样的句子:
德意志是机器、思想、艺术和宗教的常设研究所
德意志是流血的政治和不流血的战争的永久实验室
德意志其实很简单
是一个和你我一样的最值得可怜的病中的孩子
让我叫绝的收笔:
德意志得到了意志,却丧失了情欲
这是子扬的目光与沉淀的《德意志》。这是我看到的诗人。这是在任何公共套换头衔下的,一种激情的坚实自我。
《德意志》只是一个借用的外装。
针对《德意志》
阅读辞书的困惑
悲观 执着 超脱
真理即事功
“把我卖了吧!”
一字之差
躲不过去的沙尘暴
《朱执信集》读后
古墓新知
两本“三百首”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