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献给唐文治的“尊敬与同情”
栏目
读书短札
作者
秦燕春
期数
2003年06期
中国传统书院教育在近代的匆忙丢失,是近年来学界反思较多的问题,学界也有力主恢复马一浮复性书院,梁漱溟勉仁书院,张君劢中国民族文化书院等的呼吁。这虽标示着另一种教育理想的重新浮现,却基本只能停留在玄想状态。遥思百年以前,时人力主教育“破旧”,主要针对科举取士;至于源远流长的书院传统,反无暇细纠利弊。经典教育“无裨实用”,成为传播福音的传教士和寻求富强的士大夫集中攻击的目标。虽然借书院精神以改造现代大学者如蔡元培、胡适尝试重建失落的书院传统者如章太炎、马一浮,皆身份显赫、面目可观,但陈平原先生在《章太炎与中国私学传统》(《学人》第二辑,江苏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大学之道:传统书院与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香港:《岭南学报》新一期,一九九九年十月)等文中,却倾其笔力,选择了“学问文章,皆有纱帽气”的唐文治和他一手打造的无锡国专来述说,其眼光见识,正浓集于此。因为,虽然唐“理学不如马一浮,朴学不如章太炎,就连文章也都不被陈衍等文坛宿将看好”,可作为教育家,却独立支撑起很不时尚的无锡国专。既有胆识气魄“继绝学”于弦歌不断,又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仰仗乡贤、自力更生。正是此种幽婉中庸的“识时务”的现实精神,才使得无锡国专以一地方私学、而至三十年斯文未堕,“为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留下另一种可能性”。源出于此,陈平原才别具只眼,向寂寞的唐文治献上一份应得的“尊敬与同情”。
献给唐文治的“尊敬与同情”
管理新潮
现代语言学的地位
绕不开的“辫子”
我和《中学生》
读《大浴女》
重视青年心理研究
楚文化的两个问题
傅雷谈读书
一张苦嘴 一把笔刀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