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听谁的命运在高声呼喊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孔笑微
期数
2003年07期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童年常常伴随着“电影录音剪辑”度过。对我们而言,“听”电影比看电影还更加亲切,配音演员比电影明星更加深入人心。是的,就算现在认不出老去的阿兰·德龙,谁又可能听不出依然阳光一样明亮的童自荣呢?然而有一部电影、一出戏剧,我竟然“听”了十年,不光台词早都烂熟,改编所依据的剧本也翻遍了好几种,仍旧没有看过原片。这部片子变成了我头脑里一个雷鸣电闪、天崩地裂的幻影,梦里的梦,戏中的戏,人物的面容、行动都在变幻。只有清晰的、难忘的声音,透过几乎要被活活听烂的一盘翻录音带,从一个遥远的阴郁寒冷的国家,一个窒息幽暗的时代里,以烈火一样的爆发力传来。
没错,这是《王子复仇记》,莎士比亚的、劳伦斯·奥立佛的和孙道临的杰作。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的哈姆雷特是孙道临。
莎翁的戏几百年来经历了奇特的命运,被遗忘又被发现,奉为经典又颠覆解构,里面一句俚语粗话都粘着一串历代学者长长的注释。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永远是拍电影的好题材。早就有人开玩笑说《哈姆雷特》具备商业娱乐片的一切要素:宫廷、谋杀、暴力、鬼怪,当然还有爱情。不过要真是这样,莎士比亚的这位愁眉苦脸的王子,在当代大有可能是个不怎么称职的主角。他太抑郁、耽于精神生活,不够性感;还有偏激古板的贞操观念。如今的导演喜欢把牛仔和当代浪漫成功人士套上甲胄、长袍放进中世纪去让观众欣赏一番,就像《勇敢的心》、《第一骑士》。还有人去发出那漫长的、沉思的、如颠如狂的独白吗?
活着,还是不活?
这个问题从谁嘴里提出来都像犯神经病,惟独让装疯的哈姆雷特问出来如同万古雷霆,(就像相反,深刻如“我是谁”的问题,在成龙的电影和卫慧的小说里就显得造作可笑。这说明了那个调调不是谁想唱就唱得了的。)除了孙道临,我绝对想不出有第二人,能够有这样喷薄的激情、准确的节奏和无比高贵的气度,哪怕把我心爱的邱岳峰、毕克放在这里也不合适。这部电影中孙道临的配音是一个绝响,是配音和声乐艺术发声的混音,孙道临多年的声乐练习显出了功力。更重要的是,孙道临本人的气质与角色吻合得天衣无缝,每一根敏感的神经纤维,从内敛到爆发都收放自如。
孙道临给人的印象沉潜含蓄、细腻略带忧郁,有生于乱世的怀疑质问精神,又有前辈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色彩,恰如哈姆雷特的中国版。他曾用了十年以完成《亚里士多德<诗学>解释》,并凭此论文从燕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中间在日本占领时代因为“不食周粟”,居然还养了一年的奶羊。他早年的诗,完全可以在中国早期新诗流派里自成一家。在央视《艺术人生》栏目他的专题中,我惊异地发现,他还是那样的朴实,那样一种高贵的朴实。他的老友、神采飞扬的黄宗江在调侃他年轻时的英俊,他与“林黛玉”的姻缘;他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没有笑容却安详得犹如一片薄薄的春阴,饱含了一季的雨水轻垂在青葱的田野上空。这样的人,在陇上牧羊时是一位放逐的王子;晚年,骑自行车在夕阳里从市井穿过,依然如同一位退隐的君王。
但也许正因为这种气质,孙道临的才华没能在当时的电影表演里充分发挥出来,没有那么多精神世界细腻丰富的角色让他演,而他也并不是赵丹那样生猛鲜活、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全能型演员。虽然《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早春二月》都是影响很大的一时佳作,但我总是觉得对他的积累来说那还远远不够。孙道临自谦做演员并不是最合适的,也许还是有隐隐的遗憾。比起其他艺术形式,电影更受社会气候与条件的限制,但是,艺术的精纯之处本不在数量,“可爱的王子(sweet prince)”面对命运的一声呼唤,已足以使他不朽。
我的命运在高声呼喊,使我全身每一根细小的血管都像铜丝一样坚硬。
每当我听见这句铿锵激越的高声台词,都忍不住血脉贲张,犹如电击火炙。这不是戏剧,而是人生,是一个人下定决心迎向未知的命运,应对疯狂的世界,发誓要再整乾坤的英雄气概;是文艺复兴时代才有的“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那种“大写的人”的理想境界。每个人可能都有像哈姆雷特见到鬼魂的那个时刻,面前就是强大叵测的命运和阴森的真相,但是只有英雄才能发出这样的呼喊。后来,偶然知道一件事,更让我恍惚有历史轮回的感觉。苏联年轻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一九二○年挥师迎击外国干涉军队之前,就念出这句对白,与当时的军事委员斯大林告别。十七年后,这位著名的天才统帅被斯大林处决。
扯远了,还是回到电影上来。《王子复仇记》这部电影的译制无论在当年还是现在都是精品。而在一九五八年,它是刚成立不久的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成长发展的一件大事,锻炼了一批未来将要大放异彩的翻译导演和配音演员:邱岳峰的波乐纽斯、尚华的莱厄替斯、于鼎的霍拉旭……导演陈叙一为这部片子的翻译找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译本,最后确定用卞之琳的为基础。我读了两种最流行的,朱生豪和卞之琳的译文,朱译典雅富丽,卞译宛转流畅,也许后者更符合电影对白比较口语的要求吧。但是仍然参酌其他版本,做了很多合理的改动,锤炼出了精金美玉般的台词。比如,奥菲丽亚送别哥哥时说,希望他不要像坏牧师一样给人指出上天的崎岖路,自己却流连于花街柳巷。“花街柳巷”卞译原文是直译“莲馨花道路”,显然电影中的意译更为清楚恰当。上面举出的那句台词,“铜丝”原文是“涅墨亚狮子的筋络”,用了古希腊神话的典故,直译会让中国观众费解。
那是译制片美好的清晨,杰出的作品在太阳升起后将陆续从朝霞里诞生,在配音事业沉入低谷的今天,回望令人感慨不已。不过,每当重听《王子复仇记》,我还是会感染那样的信心,对汉语声音所能达到的崇高的戏剧之美。我珍藏着这个声音的美好的梦,像孩子一般天真执拗地决定始终不去看这部电影的原版原声。我没有任何理由地相信奇迹还会重来,我可以耐心地等,电影和我都还年轻。
听谁的命运在高声呼喊
魏了翁“从学朱熹甚久”说质疑
由一个译本想到的……
黑色的莎士比亚
墙外见花寻路转
走出“低潮”的希望
《说园》
钢和泰不是院士
“禄蠹”是可以自谓的
艺术需要同情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