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说考差
栏目
诗画话
作者
陈四益
期数
2003年08期
听说要修《清史》了,好像狠拨了一笔款子。有钱好办事,但花钱未必就能办成事。大概从晚清开始,我们中国人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要办一桩事情,先要弄笔钱,然后就是一通出洋考察。
修《清史》,免不了又要出洋的。旗号可能不会是考察,但可以是收集资料。谁能说海外没有清史资料呢?何况我们是盛世修史;要超越前人,资料当然要尽量的齐,英、法、美、俄、德、日,还有葡萄牙等等。当初同“我大清”打过交道的诸国,文献的资料、文物的资料都会有的,再不济,外交史料总是有的。历史学家王曾瑜先生有一个很好的建议,大意是说,收集资料怎么去?派谁去?差遣之前,最好先考上一考,看他专业够不够资格,外语够不够资格。不然,一不懂清史,二不懂外文,两眼一抹黑,出洋一圈,全无所获,岂不白浪费了国帑?
这办法倒也不是王先生的首创。“我大清”就实行过,叫做“考差”。大凡为了办某一件事而任命的官员,叫差遣官,比如科举乡试、会试的考官就是。起初,考官是不限资格只凭保举的,后来有了资格的限制,要翰林或进士出身,再后来就要经过考试,名曰“大考差”。“考差”虽不能杜绝一切弊病,但至少可以挡住一些滥竿充数之徒。修《清史》搬用一些清法,倒也可行。我的想法是不但修史,其他各项差事,凡要出洋考察,也不妨都考上一考。比如因为“非典”的教训,国家要加紧建立公共卫生应急体系,钱据说也拨了。尽管这两年已经反复考察,但这回估计仍少不了。那么,差遣之前,最好也考上一考,还要再翻检一下先前为此事是否已经考察?结果如何?凡花钱考察而归来无所建树者,不得再次差遣,有了这样的规矩,国家的钱是可以少浪费许多的。
诗曰:公费观光事可讶,
皆云春色在邻家。
未曾移得瑶台果,
不识蟠桃几瓣花。
说考差
王浩参访俞大维
透视北京四合院
《四世同堂》,写“人”的杰作
梅菲斯特为什么要打那两个赌?
再兴朴学
朝鲜的李太白
关于创作的通信
学者·战士
他山之助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