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浙江现象
作者新望
期数2003年09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种大的类型:一是新兴产业领域中由城市精英推动的高科技民营企业或高等级第三产业;二是八十年代以后在东南沿海农村率先成长起来的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乡村经济。后者以江浙和闽粤最为典型,被学者们喻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
  现在,模式热已经降温,原来的模式界限已经十分模糊,且有相互融合与趋同之势。继珠三角之后,苏南又成为另一块外资的热土。在以公有制占据绝对地位的苏南,外资几乎成为主角。与此同时,苏南的乡镇企业虽然比“顺德改制”晚了几年,但最终还是与温州一样,走上了民营化的路子。只不过,乡镇集体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方式。温州是“激进式改革”,集体企业要么还原为私人企业,要么一律破产。苏南转制前虽然地方政府在银行等债权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突击破产了一批企业,但大部分企业还是采用“渐进式改革”,公有产权的退出和政府职能的规范还必须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这或许就是新制度经济学家们所说“路径依赖的锁定效应”。
  改革后的三大模式有可能重新分化为两路,一路是外生性的工业化,如闽粤、苏南,主要以外资引进和城市工业的转移辐射为特点;另一路是浙江和苏南的一部分,以民资为主,属内生性工业化。尤其浙江的内生性经济增长因为在发展速度、人均指标、体制转换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而被称为“浙江现象”。
  “块状经济”是“浙江现象”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破解“浙江现象”的一把钥匙。经济学家对“块状经济”一般性的定义是:介于市场和层级之间的空间组织形式。有人也叫“集聚综合体”,“柔性生产体”、“企业群落”、“专业化产业区”、“特色产业区”、“区域生产综合体”、“地方性产业集群”。“块状经济”的提法由费孝通首倡,但“块状经济”的最初起源在意大利。意大利的人文历史底蕴十分深厚,但这个国家在工业革命中落后了半拍,以大机器为标志的重型制造业比不上其他发达国家,所谓“福特式工厂”并不占主导地位。尤其意大利北部山区,交通不便,治安不良,大工业的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但这里以日用品、小商品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业近几十年来却不声不响地发展了起来,意大利西北和东北的许多小镇,成为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诞生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在中国浙江,除杭嘉湖宁绍的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差,国家投资少,大企业少,人均耕地少,资源更少。尤其温州,78%的山地,5%的河流海岛,只有17%的平原。但浙江以“轻、小、私、加”起步,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由一个“资源小省”成为“经济大省”。“浙江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浙江现象”除产权清晰的微观主体外,最引人注目者当属“块状经济”。在这一点上,浙江和意大利很相像。现在浙江人干脆提出“工业学意大利,农业学荷兰”。
  观察“块状经济”的起因可以有两个角度。一是“企业-产业-市场”的角度,二是“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企业-产业-市场”的角度,即经济学的角度。也就是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为什么企业、产业和市场呈现出“块状”分布。
  斯密在《国富论》里反复阐明,分工和专业化(产业)程度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但市场容量可以在企业家才能的作用下超乎寻常的扩大,在市场容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加工各环节与前期供料、后期销售自然形成专业化分工的协作体系,产业链也会不断分解、拉长,产品越做越精,企业越做越多,产业越做越强,市场越做越大。这时,新的技术设备、工匠们的技艺、产品的工艺和质量都能够得以及时发现并被准确定价。特定产品、特定产业和特定市场又不断滋生出只有在这一特定空间里才具备的特定生产要素,这些特定要素的存在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一个特定空间里,根植在一块特定的土壤中。
  马克思对简单商品生产起源与进化的分析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块状经济”的起因。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以家庭为单位的私营手工工场,完全可以依靠市场交换而存在,于是手工业主内部,分化出专业的包买商。在包买商支配之下,一些手工工场内部或各作坊之间开始了简单协作。那些效率较高、资本积累较快的手工业作坊主便率先引进先进动力和自动化机器生产,手工业作坊主再次分化成私营企业主、小店主、帮工、产业工人等各个阶层,乃至随着私营企业间社会分工的深化,商人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货币资本家渐次独立出来。所不同的是,“块状经济”的原始积累,一般是通过在外经商、务工,如台州金华一带的许多老板都是八十年代外出,从修鞋、理发、修废利旧、做豆腐、卖豆芽、开干洗店等不起眼的小生意起家。当然,由于短缺经济的存在,也不排除一些人靠假冒伪劣完成原始积累。
  按照科斯的企业观,企业的存在是由于其内部组织制度能够代替市场价格以降低资源配置中的交易费用。相反,因为信息流通快、竞争充分、资产通用程度高,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交易费用甚至低于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成本,这时,众多同类或相关的企业则更愿意依赖于市场而独立存在,从而形成以外部化交易为特征的企业块(群)状集聚和市场的点状集聚。选择企业群集聚,而非以一体化为特征的企业内集聚,主要是由交易费用的高下来决定。
  然而,经济学的分析,只能为我们给出必要条件。“块状经济”存在发展的充分条件需要在“社会-历史-文化”中寻找。因为市场扩张快慢、企业家的出现、交易费用高低以及企业集聚的形态等,主要与当地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有关。
  “地方小传统”和“地方性知识”对认识中国的乡村工业十分有帮助。陈吉元、何梦笔主编的《当代中国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丛书》对此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何梦笔等人对根植于中国农村文化传统中的非正式制度、非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在经济增长及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分享知识,在纯粹的市场经济状态下,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许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在长期的社会制度里可以培植市场,产生长期交流的信任与规则,可能会在社会上稳定知识的利用与创造,进而人们在得不到市场补偿的情况下,依靠他们自己的社会网络而相互得益。”(《网络、文化与华人社会经济组织》,何梦笔著,山西人民出版社二○○○年版,第4页)。
  “块状经济”是一种人脉基础上形成的地区性商圈。在这个商圈中,有一些“酵母”作为特定要素而起作用,“酵母”的基因决定着商圈内技术持有的方式、学习的过程、信息传递的渠道、企业组织形式及产业氛围。这些“酵母”的渊源大多根植于历史传统和民风民俗中。在温州,私人产权及其产权保护的概念历来比较牢固,民间金融源远流长,私人借贷十分频繁,而且有非常灵活的融资方式。在资本市场发育滞后的情况下,民间融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过极大的作用;浙南一带的“盟兄弟”、“金兰会”等“抱团”组织十分流行,这种组织既强调互助互利,又强调个性独立和平等,成为日后“商圈”的雏形。至于血缘、学缘、乡缘所形成的经济网络则更是普遍;浙江民众一般都具备出门闯世界的意识和本领。乐清人依托同乡、亲戚关系的裂变来进行市场拓展,形成了十分发达而成熟的代理制。这种人文网络对经济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亚当·斯密关于“经济人”理性的原始假定,而更接近于人类经济学中“差序格局”等概念。
  “块状经济”的最特殊之处还在于知识和技术的内生性。一项技术管理创新在一个企业内部产生的直接经济效应是有限的,但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学习与模仿对群落整体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应却成几何级数放大。尤其是隐性知识由于其收敛作用,虽然扩散上存在困难,但隐性知识的增长却如同掘井一般越掘越深。这就如同面包师的发面技术,面点师的拉面技术一样。近距离交流和非正式接触对隐性知识形成极为关键,而专业人才如果离开一定的氛围和交流平台,便会很快出现专业技能的衰退甚至荒废。创新来源于社会化的学习过程,包括文化、制度等非经济因素。集群的产业氛围可以培养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对该种产业相关知识与创新的敏感性,尤其对于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如计算机软件、高档时装业、工艺品制造业等,技、艺难以严格区分,知识与技术往往以隐含类、非编码化的形式传播与扩散,技术创新通过在“干中学”而传承。经济学的第一个综合大师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写道:“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虽然成本低,产业进入门槛低,属劳动密集型,但知识和技术、艺术的要求很高,属于低技术行业的高技术;虽然产品比较单一,但专门信息、专门渠道和高等级的工匠及年富力强的技工的作用十分突出,技工与普通工收入差距较大。行业内老资格的工匠都有各自的秘诀、绝活,师徒之间使用特殊的隐语、行话、市语。
  在浙江,“块状经济”首先表现为一种厂商的扎堆现象,企业密集,相距较近。这也是集群生成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决定了的。因为,只有近距离才能使大量信息通过非正式接触得以迅速传递和扩散,只有零距离才不需要库存甚至于可以不建库房,只有集中布局才会出现基础设施利用的邻里效应和共享机制,技术外溢和创新才会发生连带效应,信息(主要表现为企业家之间的私人信息)、技术、质量、价格、管理以及劳动力供给上,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价格,降低交易成本。这种生产力要素的集中状态也叫“范围经济”。
  “块状经济”的要素具有牢固的根植性。特定生产要素一旦生成在某一特定地域,很难向四周扩散。“块状经济”离开的特定的地脉、文脉和人脉就成活不了,它不像竹竿插进土里,而是像自然而然从地里长出来一样(工厂的英文Plante也即植物的意思,Local Industrial Cluster也有人翻译成“本土产业群”)。
  “块状经济”极有可能产生于经济最不发达的地方,或者是在夹缝中偷生下来。“块状经济”完全是凭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来起作用,通过自由竞争和民间力量,优胜劣汰,新陈代谢,乱中有致。不断的模仿跟进,不断的创新淘汰。没有“计划”,没有“战略”,歪打正着,但偶然中有必然。制度演进和诚信机制的建设都是按照哈耶克所说的“自发的组织秩序”来不断试错、不断矫正、不断完善的。
  “块状经济”,同属一个价值链和技术传递链。企业之间联而不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横向关联,如台州苏泊尔集团,向小企业下单,购买同类企业产品的优先供给权;也有纵向关联,如飞跃缝纫机有一千七百人,但在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为他们配套的企业有一百多家,二万多人。温州正泰、德力西也属此类。现在还有一些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通过股权置换、参股甚至控股,进一步提高关联度,形成稳定的金字塔状企业群落结构。当然,“块状经济”的关联性不仅是指企业,还有为生产企业而存在的服务、中介、政府、金融、行会、学校等。
  块状企业群落中产品的差异性往往被人们忽略,其实即使各同类企业间都是高中低档,错位发展。温州各皮鞋厂经过较长时间的竞争与整合,其产品的定位差异十分清晰,分为西装皮鞋、休闲皮鞋、劳保及军用皮鞋等。差异就是创新,差异是制胜的法宝。差异打破了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在永康,世世代代的锁匠没有做出什么名堂,但做防盗门的商人们狠赚了一笔。在永康五金城卖茶杯,每家店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在绍兴轻纺城,很难看到花色相同的布料,流行的都是“礼拜产品”,即“三天出小样,五天成批量,七天上市场”。纷繁复杂的差异性使得其他地方难以拷贝,也难以竞争。
  “块状经济”一般都经过萌芽、发育、成熟和衰落的周期更新。由粗放到集约,由模仿到创新,从工艺简单,利润微薄,前店后厂,专业市场,工业小区,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物流配送,市场体系,最后发展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营销网络。
  对于加工工业的地理集中现象,克鲁格曼曾提出过报酬递增模型。“块状经济”完全适合于报酬递增模型,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集聚优势”。所谓“集聚优势”的核心就在于集聚体的正外部性而导致的规模递增效应(共享机制)以及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互动机制。具体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的规模经济优势;市场拓展和地方专业形象建设的规模经济优势;企业间专业分工与协作的优势;设备和原料的集中供应与配套服务优势以及为客户提供服务和配套能力的优势。另外,由于同业集聚,设备可以轻易转手,从而降低转产的沉淀成本和市场退出壁垒,极大的减轻了集群内企业的退出成本。
  正是这些优势,浙江“块状经济”的相当部分已成长为出口创汇基地,并逐渐向高附加值和名牌战略推进。M.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特别注意到了专业化产业的集群现象。他认为,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构成,而竞争优势主要是由竞争的充分性和产业集聚程度所决定。因此可以说,“块状经济”在WTO背景下并不过时,而且将大有作为。
  更进一步讲,假定我国城乡二元隔离状态暂时无法改变,那么,“块状经济”将可能是我国农村工业化的有效模式。它符合我国农村特点,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须知,先进生产力并不等于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只要能解决问题,照样是先进生产力,而且组织、制度、文化等也是极重要的要素。传统产业,甚至于我们认为淘汰的产业照样能做出大市场。诸暨两个大集团“李字”和“黑猫神”,做的都是传统的盘香,而非电子蚊香,但都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效益。
  “块状经济”对传统经济学中的“经济区划”,“产业政策”,“要素布局”,“主导产业”等概念提出了挑战。浙江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为群落整体的竞争力,而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一群有战斗力的小狗可以对付一匹大斑马,对此,经济学家钟朋荣称之为“小狗经济”,一些人也称“百姓经济”,“杂草经济”,“人本经济”。恪守“经济人”假定的经济学家往往忽略了人的能动性和社会性。不能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总量拉动”上面,对落后地区而言,“民间创新,政府引导”是更加有效的途径。浙江温州等地区,在以往的经济理论中找不到发展的依据和教条,但就是在这里,依靠温州人市场意识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成为我国经济充满活力的地区,而且创造了所谓“零资源经济”。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这几年浙江省出现了整体发展的好局面。浙南属于先发地区,浙北已初步完成了转型(“从苏南模式中摆脱出来”)。现在,由于“块状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以金华、台州为代表的“浙中经济隆起带”。义乌甚至被称为“中国商人的延安”,其发展势头直追温州。也由于“块状经济”的自发性和人本性,浙江农民人均收入、人均储蓄等“富民指标”连年居于全国前茅。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