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群像的言说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张玲霞
期数
2004年05期
水木清华,人杰地灵。一年一度的清华校庆,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赶到母校的清华校友,重返清华园所看景观、所拍影照的主要地方,就是清华众多的名胜古迹、纪念设施和文物建筑。本文所说的“群像”是指清华校园那一座座人物纪念雕像(碑)和一幅幅人物纪念照片。读清华群像,不同于观看或欣赏艺术作品,不同于读书,而是给我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悟。
迄今为止,清华大学建立了约有二十八位人物的纪念雕像(碑)或纪念照片。在校园里有八位人物的纪念雕像或纪念碑,按照建成的先后时间,它们是: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被军阀政府枪杀的学生韦杰三纪念断碑、王国维纪念碑、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施纪念壁碑、吴晗雕像、闻一多雕像、朱自清雕像、体育教育家马约翰雕像、孔子全身雕像。在清华有关楼馆的室内建有十四位人物的纪念雕像:华罗庚、前校长梅贻琦、蒋南翔、化学家张子高、物理学家叶企孙、建筑工程学家梁思成、土木工程学家陶葆楷、电子工程学家孟昭英、化学工程学家曹本熹、机械工程学家刘仙洲、清华附中前校长万邦儒、经济学家陈岱孙、哲学家冯友兰、工程力学家张维的雕像。在有关系(所)的室内悬挂九位人物的大幅纪念照片:曾担任清华国学院导师的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朱自清、闻一多,以及钱穆、冯友兰、金岳霖的照片。
这里,必须提及的是许多清华人难以忘记的毛泽东塑像。这一塑像与作为清华象征建筑的二校门有着关联。清华二校门始建于一九○九年,原为清华正门,门额上刻有晚清军机大臣那桐一九一一年题写的 “清华园”大字。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二校门被清华大学红卫兵当作“四旧”推倒、砸毁。一九六七年四月,在二校门旧址处建立起了毛泽东的巨型全身塑像。经“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领导人蒯大富向林彪夫人叶群提出,请林彪为此塑像落成亲笔题字,林彪写下了:“伟大的导师 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 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一题字被铭刻在此塑像基座上。由于当时海军文艺团体的群众两派为争夺林彪的另一题字而发生武斗,林彪故意没有在给清华毛泽东塑像的题字上注明写给清华“文革”群众组织。一九七一年九月,林彪事件之后,林彪的题字被删除。一九八七年八月,毛泽东塑像被拆除,改换成清华大学主楼大厅北壁上方悬挂毛泽东青铜浮雕头像。在清华有关史料中是这样记述的:“这座塑像首开先例,在全国引发了共建毛主席塑像的风潮,在毛主席的严厉批评下才得以制止。二十年后,在清华广大教职工和海内外校友的要求下,学校决定拆除这座毛泽东全身塑像,在原址重建清华二校门。同时学校郑重决定,在主楼大厅北墙上建立永久性的毛泽东青铜浮雕头像,以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历史功绩和对清华大学的关怀”。一九九一年清华校庆八十周年之际,在清华校友捐助下,重新修建了二校门。二○○一年清华九十年校庆前夕,主楼大厅的毛泽东浮雕头像被改为清华大学巨型校徽和梁启超所立的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些群像,大致可以划分出三类人物。一是对于清华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和校长。二是在中国文化史上特别是现代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非凡地位或者一定影响的人物,其中有中国传统文化“开山祖”式的人物孔子和中国现代领袖人物毛泽东,也包括一九四六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中国民主主义先驱闻一多、一九六五年底成为“文革”第一个牺牲者的吴晗等人。当然,群像中的不少人物兼有这两种身份或特征,如,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金岳霖、冯友兰等。三是在清华历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事件的代表人物,例如,韦杰三烈士、被发源于清华附中的“红卫兵”最早打倒的万邦儒等人。毋庸置疑,所有这些群像的建立都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十分深刻的思想蕴涵。
这些群像的建筑风格也颇有韵味。愈是较早时间建立的雕像,建筑风格愈富于特色。韦杰三纪念断碑是清华同学从圆明园废墟上移来的一根石断柱,古朴、凝重。矗立在第一教学楼西北侧的王国维纪念碑由梁思成设计、陈寅恪撰写碑文,庄严、肃穆,在“文革”伊始被“红卫兵”推倒,清华力学系的红卫兵小将当成写大字报的台桌面,一九八○年四月重新竖立。建立在近春园遗址西侧的吴晗雕像,主人公双臂紧抱,微露笑容,与远处邓小平亲笔题写的“晗亭”交相辉映。位于清华礼堂西侧的闻一多雕像,先生手持烟斗,侧目相视,典雅、庄重,被学子们称为清华最优美的雕像。屹立在“水木清华”池畔的朱自清坐姿大理石雕像,洁白如玉,象征着他的高风亮节。建立在清华旧体育馆外南侧的马约翰雕像,笑容可掬,亲切感人,充满活力和朝气。遗憾的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建立的雕像大都是放立在楼馆(室)内的半身铜像,风格差异不大,样式有所雷同。只有一九九六年十月建立的孔子全身雕像,雍容大度,栩栩如生,矗立在近春园遗址上,成为清华一个著名景点。
这些群像除了韦杰三、王国维和施的纪念碑以及后来的张维雕像外,全部建立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清华大学二十世纪八十九年的历史中,相对稳定、和平的年代只有最初的二十年和最后的二十年,另外一半的时间处在或民族的外祸或国家的内乱或政治的动荡之中。这四十余年相对安定的年月,对于清华来说,实在是太短太短。
从这些群像中,不难读出清华大学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脉络。这些群像中的人物,除了一位历史人物孔子和一位现代领袖人物毛泽东外,都有在清华或执教或求学或任职的经历。除了孔子、毛泽东、蒋南翔、梅贻琦、施、韦杰三、万邦儒外,在二十一位学者型的人物中,理工科学者九人,而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则达十二人。有意思的是,在清华这个曾经以工科为主甚至为惟一学科的大学,其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以往的灿烂竟是清华学科、学术历史的一条“主脉”。在今天的清华校园,“人文日新”的碑文、横匾和壁报,多处可见。清华大学能否再现昔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显赫并创造出现今这些学科的辉煌?这是清华大学在二十一世纪里能否实现她所期盼达到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关键。
在中国,几乎没有哪一所大学像清华这样拥有如此之多的人物纪念群像。清华众多人物的群像就是清华历史的一部凝固而常新的“书”。徜徉在清华园,漫步经过那一座座雕像和一幅幅纪念照片,我一再追问自己,这些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清华精神到底是什么?新的清华学者和师长与他们最终又有什么样的不同?
群像的言说
当止
《风雨文谈》序
第二代美国华裔的写作
扶桑故事汉辞章
多元的文化与全面发展的人
一部新的逻辑专著
文史工具书及其用法(一)
评陈原《社会语言学》
“我痛恨你们所有的人”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