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从“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说起
作者
严秀
期数
1981年09期
几十年前的货币学上有一条规律,叫做什么“劣币驱逐良币律”。就是说,凡金属货币在市场上流通时,成色低的、分量不足的,必然会在流通市场上挤掉成色高的、分量足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它们在市场上的购买力相等,而良币却要多用些金属或贵金属,自然劣币就会把良币挤出市场,良币也会自然而然地退出流通领域——或者被人暂时收藏起来,或者自己也被人改铸成劣币,一百块银元,就可能变成一百零五块了。这当然是指使用金属或贵金属铸币时代的事情,近几十年不大听人说起这事,书上一般好象也不谈这件事了。
两年以来,我用这个话题,在几次小会上,对近两年我国社会上出现的虽非主流但却又决不能听其自流的出版、报刊和文化艺术上的某些现象,发表过几次意见,希望有关方面能注意改善这个状况,不要完全不管,放弃引导。
在科学文化艺术史上,从长远来说,当然不存在什么“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真正经得起历史——长则几千年,短则几十年——考验而被保存下来的,总是最好的或接近最好的作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以我国近代的文学艺术来说,不管有多少五花八门的东西出现过,真正能经得起考验而留存下来的,绝不是那些乱七八糟似乎一时占领了市场的东西,而仍然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赵树理……等人的作品;二十至三十年代期间,尽管有多少《毛毛雨》、《桃花江》之类的东西风靡一时,而保存下来具有研究价值的音乐作品,仍然是赵元任、萧友梅、刘天华、黄自、黎锦晖、华彦钧(瞎子阿炳)和左翼的聂耳、冼星海、张寒晖,以至不知作者为谁(或许仅仅是我不知道)的《苏武牧羊》、《满江红》这些艺术品。历史是一个孔格很大的网筛,也是一副网眼很大的鱼网,能够留在筛上或网内的,决不会是细砂碎石或小鱼小虾,而只能是可以称得上“大块”的文章,或者可以称得上艺术品的艺术品。如果历史上偶尔有点浅薄无聊的东西留下来,那是偶然的例外,而且这些东西也只能引起有识者的非笑,还不如不留下来为好。清王士祯在他编选的《唐人万首绝句选》一书的序言(他自称为“凡例”)中讲了这么一段话:“唐绝句有最可笑者,如‘人主人臣是亲家’,如‘蜜蜂为主各磨牙’,如‘若教过客都来吃,采尽商山枳壳花’,如‘两人对坐无言语,尽日唯闻落子声’,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当日如何下笔,后世如何竟传,殆不可晓。”(这个例子很有趣,原谅我最近在另一个地方也引用了。)这里,王士祯就把低级庸俗,毫无思想性艺术性的东西之被偶然保留下来,当作一场笑话。但是,象“两人对坐”那两句,固然没有多少诗意,但恐怕也还不能说是已经庸俗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较之年来我们某些一再被人喝采的艺术表演,恐怕还要算是上上大吉的作品了。
但是,只求一时占领市场,博得廉价采声的文学艺术或其他作品,在某一个特定的短时期内却是可以表现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的。例如,一九○五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以后,在文学上就曾经出现过一段宣传消极、迷惘、失望以至带有色情倾向的作品盛行的时期;一九二七年我国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以后,以上海为代表的文学艺术产品,也有过黄色的、颓废的、“侠义”的、歌场舞榭的文化艺术泛滥一时的现象。不过,这回它始终遭遇着我党领导下的左翼进步文化运动的抵抗、揭露和进攻,因此它们没有能表现为压倒一切的力量,并终于被打败了而已。所以,庸俗、浅薄、颓废、迷惘、腐朽的文化在一个短时间内能够压过真正的、严肃的、进步的文化的现象,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虽然最后它们终归要失败,要湮灭。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只要预计到这种可能,并及时给以正确而缓和的疏导,使这一现象不要在我国发生,就不可怕了。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是处在一个变化非常激烈的时期,这个时期同文化有特别关联的地方有以下一些:一是十年以上的文化专制,使中国在文化上已近于一片荒漠的景象,要求思想解放,摆脱文化箝制,渴望出现各种科学、文化、艺术作品的潮流势不可挡。二是长期摧残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和反道德教育的结果,造成了一些人特别是一小部分青少年文化修养下降,知识浅陋,道德水准下降,审美能力荡然等现象。三是大量熟练的作家、艺术家和表演艺术家们,由于自然规律的,或由于被迫害而死亡、残老、荒疏的原因,相继退出了或实际上退出了文坛和艺坛,从而使文坛和艺坛严重地减弱了一部分吸引力,这在客观上为某些质量低下的“艺术品”的冒出,创造了便利条件。四,特别重要的,是出现了一大批中青年作家和艺术家,并出现了大量的好作品,这在中短篇小说、话剧(还有某些歌剧、舞剧)、报告文学等方面,似乎表现得特别明显,电影方面也出现了一批相当好的作品。我以为这是打倒“四人帮”后在文艺创作上根本的主流,有好多作品不仅胜过解放前的三十年,也胜过文革前十七年。这是一个极好的现象,这些作品比某些“九斤老太”敏感得多,开明得多,而且有的作品才华横溢,前途未可限量。
以上是我所能体会到的这四年来在理论、宣传、学术研究、文化创作等方面较之过去特别活跃的总背景。
但是,在创新的前进过程中,就难免不发生一些不大理想或很不理想的现象。有某些创作家和艺术家,由于他们的知识根柢和生活根柢过于薄弱,艺术方面也缺乏严格的训练,因此相当缺乏艺术上的辨别能力,往往把“创新”领会错了,看了几部不伦不类的、低级的以至黄色的外国电影之后,就把那上面的某些消极或没有艺术价值的东西,当成了当代欧美代表性的艺术。又由于某些国家和地区,近十几年经济上发展比我们快一些,便产生了一种凡外来的东西皆好的不正确想法。同时,这些同志十分讨厌十年内乱中的文化窒息和“四人帮”的令人恶心的帮派“艺术”,但他们却不熟悉我国几千年来和近几十年来的优秀文化艺术传统,便误以为“四人帮”的那套东西就是代表中国的东西,在这些背景之下,便产生了双重的不大正确和不大正常的心理:中国的东西都不好或者没有味道,外国的以至一切大陆以外的东西都好或比较好。唐司空图有诗说:“汉人尽学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我们绝大多数的同志当然绝不会如此,但对少数同志却是需要十分警惕的啊!
这是一种“饥不择食”的现象,不能过多地责备中青年人,而且责任也不应由他们、至少主要不应由他们来负,一是历史背景造成他们如此,二是由于有些领导部门和一些老同志没有尽到引导的责任。
有两年了吧,我所听到的对书籍、报刊、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等方面的意见,大多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如表现残忍凶暴,打斗屠杀,荒诞不经,类似旧时神魔武侠的东西太多;有的则是庸俗浅薄,完全拒绝思想性和教育性的内容,而且还以此自炫,也有一些人支持,说是思想“很解放”;某些题材互相摩仿,甚至不惜采用相同的公式与脱离生活实际的东西也不算太个别。这当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种表面上似乎一点不涉及政治,不鼓励人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不管是否有助于建立社会善良风俗,更一点也不考虑是否有助于帮助青年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而完全以无思想性、无政治内容为号召,竞相输入、传播、表演的一大批所谓音乐。我根本不去谈这些东西的政治方面即平常说的政治标准如何的问题,仅就这些东西的词曲两个方面来说,大多毫无艺术性可言。再退一万步说,只要有一点娱乐性能有助于人们休息,我也不敢菲薄它半句。可惜的是,都没有。它的曲子,节奏、旋律等一样也不讲究,“唱”的时候,既不象唱,又不象哭,既不象讲话,也不象朗诵,只觉得它是一种低沉、灰暗,既无希望,似乎也无所谓失望,既无所爱,似乎也无所憎的、浑浑噩噩的、无可奈何的情绪。这类东西,既不能登大雅之堂,个人随便哼哼也产生不了什么乐趣。可是一个时期以来,竟然形成风靡全国,无人敢对它褒贬半句的形势。一部分青年一时热烈的欢迎这种东西,是这部分青年同志精神苦闷和空虚的表现,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原谅的,不能责怪他们。问题是,我们的某些艺术家,为什么热衷于把这些灰暗的东西竞相拿出来送与青年呢?这就不能不说我们的某些艺术家多少也有点责任了,当然,主要的责任还是领导者不敢引导,不去引导。这件事我多谈了两句,因为这件事最为典型。我再郑重说一句,我这里根本没有去谈政治标准,那更经不得吹弹,我所说的不好的东西,是仅就其缺乏艺术性,甚至缺乏起码的娱乐性而言。
要知道,优秀的文化艺术固然有强大的感染力,但瘟疫也有强大的感染力。今天某些低级庸俗的东西之所以能乘虚而入,大有盛极一时之概,正好说明我们的某些创作者和接受者,是十分缺乏免疫力的。
我还听到过有些同志至今在为这些东西辩护,他们不同意这些东西会给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他们说,是社会风俗颓丧在先,而不是这些东西引起了社会风俗的颓丧。这当然有道理,我基本上也是这样看的。但是,既然江青、林彪反革命集团搞的十年浩劫已经造成了社会风俗的严重颓丧,那么,我们今天任何一个严肃的报刊、出版和文化艺术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就应该力挽狂澜,而绝不应该再去火上加油。利用一部分读者和观众或听众因受十年内乱的危害,从而引起审美能力严重下降的一面,再去灌输一些灰暗落后的东西与他们,就有可能会在一个短时期内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而且在不少的场合已经产生过这样的现象了。例如,一本武侠小说竟在全国到处印,以至达到四五百万本之多,压倒目前最畅销的任何一种现代长篇小说;表演艺术水平很高或较高的进步歌曲,只有稀稀拉拉的掌声,甚至要被嘘,而什么一条小泥鳅之类则获得一片掌声,连唱几遍不止。这样地去占领市场,难道还不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吗?
一切无思想性,无艺术性,蔑视道德标准,无助于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无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感情与提高审美能力之类的文化艺术,我诚恳地希望我们任何一个严肃的、懂得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宣传和文化艺术工作者,都不要去搞它。要分辨这类东西的是非,我以为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只要有一颗对社会、对人民、对青年、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善良的心就大体上能办到。至于进一步的要求,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但不是这篇东西担负得了的,这里无法讲了。
一九八○年九月
从“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说起
探寻诗禅奥秘
徐光启和培根
文求堂与《羽陵馀》
思维方式上的自我批判
奔突的地下火之歌
谈谈阿尔贝·加缪的《鼠疫》
看画识丁聪
从“浙江村”到中关村
语境·话语游戏·阐释及其他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