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一部难挽狂澜于既倒的畅销书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马军
期数
2005年05期
前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书籍,见过不少,如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麦德维杰夫的《让历史来审判》等,维克多·克拉夫琴科的《我选择了自由》(
I Chose Freedom
)则是问世较早的一部。作者原系苏联驻美购料委员会副团长,一九四四年四月四日在华盛顿投奔“自由”,旋即开始用俄文撰写回忆录,一九四六年以英文出版了这部数十万字的著作。该书问世后在西方世界引起很大震动,风行一时,成为当年度美国最畅销的书籍之一。
一九○五年克拉夫琴科出生在乌克兰,父亲是联共党员,从小生长在反对帝制的氛围中。一九一七年起,他历经了混乱的局面,艰难的生活和严重的内战。一九二九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后来成为一位冶金技术专家,曾被目为苏联工业界的明星。他说自己信仰的动摇源于三十年代的“集体化”和随之而来的大饥荒。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在红军中当工程师,后被派赴美国从事军事物资的采购工作,经深思熟虑决定投奔西方。克氏在自跋中写道:“脱离了购料委员会后,便冒着生命危险,来写这部书。”“我们国内,连一点最小限度的经济和政治上的自由,都不曾有过,却要人家相信在我们的组织中,也有一种所谓的‘自由’,所谓‘民主’,似乎和‘旧式’的民主,有点不同。”
全书共二十八章,始于一九○五年俄国革命,止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克拉夫琴科用细腻的笔法,叙述了自己早年热忱投身苏共,到逐渐产生怀疑和失望,直至最后决裂的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并重点揭示了苏联前几个“五年计划”的阴暗面、三十年代大饥荒的真相、斯大林主义的恐怖和对德战争时的真相。克氏由此断言:“苏联人民正被独裁领袖和秘密警察严密控制着,难以把他们的意见和希望告诉世界,所以我要揭破一切,警告人们,勿再自欺欺人。”
这部苏联叛逃者的回忆录,本来与当时的中国国内政治并无多大关联,但时值国共两党激烈内战,此书竟被国民党当政者急着用作遏制中共“蔓延”,尤其是对付汹涌学潮的一件精神武器。一九四七年春该书原版被运抵中国。几个月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控制和影响下的四家出版社——上海的民治、新生出版社和南京的天地、独立出版社,差不多同时推出了四种不同的全译本,如此不遗余力实属罕见!上海市参议会参议长、CC派重要成员潘公展甚至亲自为其中一种作序,他先是借克氏之口发表了一番反苏言论,继而又呼吁读者“要平心静气去读这本书,不存丝毫偏见”。一个叫蕴雯的译者来得比潘氏更直率,他说:“我们原无意译此书的。可是在这动乱的中国,多少青年为了不满现状在追求更可怕更危险的现实!如果我们不能转变我们的方向,慢慢的步上民主建国之路,奴役、充军、饥饿和永无止境的恐怖,也就在眼前了。而那时我们再向何处去流浪呢!‘殷鉴不远’,译者的苦心在此。”与此同时,CC系控制下的上海《申报》也多次发表了有关该书的评论和简介。一位评介者写道:“要明了苏联的实情不可不读此书,甚盼不满现实,而憧憬另一理想的青年同学们,都能赶快一读。”言外之意,是劝告不满现实的人切勿跟着中共走,中共上台必实行苏共式的极权统治,届时一定悔之晚矣。
当时的上海是学潮的中心之地,国民党的市长吴国桢在用棍棒、水龙和马队对付学生的同时,也决定尝试使用一下新工具——《我选择了自由》,他曾将六名刚被捕学生“请”到家里,极力开导说:“你们跟共产党走,也并无不可,但你们事先应有一个理性的判断,因此除了看左倾的书外,也应看右倾的书,只有这样才能公允,因此我建议你们可以看看克拉夫琴科的《我选择了自由》。”随后,六名学生被带去监禁,书也送到了监房。吴国桢后来回忆说:“我给看守的警察留话说,什么时候他们看完了,就马上告诉我。但是晚上看守人打电话来说,他们六个人对那本书连瞥都不瞥,似乎都想避开它,就像避开毒药一样。尽管克拉夫琴科不顾一切地选择了自由,然而当自由被‘强加’给那六个共产党新手时,他们像是决意要避开它。我认为他们或许是害怕在别人面前看这本书,于是就下令将他们单独监禁,除了这本书外,单人牢房内不得有其他读物。这果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然而,他们完成阅读的方式也是令人感兴趣的。按看守人的报告,这六个学生的方式都一样,起初没一个人愿意碰一碰那本书。但实在百无聊赖时,就经不起诱惑了。但他们不像通常的阅读,从第一页开始,而是不断用手指拨弄书页,随便看上一两段,只是在兴趣被完全激发后,才又回头来开始认真阅读。得知他们已经读完了,我便再次接见他们。这次不是大家一起,而是一个个见。在那六人中,我发现有两人的思想已大为动摇……”
自由主义大师胡适亦对此书甚为推崇,早在一九四六年四月他就读过英文原版,在四月二十四日的日记中写道:“读克拉基克的《我选择了自由》,很受震动!此君原是苏俄驻美采办委员的金类专家,一九四四年他偷跑了,来到纽约避祸,向报界谈话,请求舆论的保护。此书是他的‘自传’,描述苏俄的内部残酷情形,甚有力量。”一九四八年末,胡适还援引此书,试图劝导另一位著名学者陈垣放弃幻想,与他一同逃离即将“陷共”的北平。然而,陈垣却并未同行,而是留了下来。
如果说共产党取代国民党是当时的政治大势,是澎湃大潮,那么《我选择了自由》的中译本不过是其底下一股小小的回流而已,它没有也不可能起到挽狂澜于既倒的作用。不过,在那关键的年代,它对当时阅读过此书的中间知识分子们究竟起过怎样的作用,如何影响他们的抉择,尚需做进一步研究。
一部难挽狂澜于既倒的畅销书
钱锺书的风格与魅力
永远的契诃夫
萨冈谈人生
对《李白与杜甫》的一些异议
《欧洲中世纪文学传统》
双重大转变
《论语》与选项
单一性:生命活力的杀手
词语的政治学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