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两点答复
栏目读书平台
作者刘宗迪
期数2005年07期
  王纪潮先生对拙文的商榷,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天文学史方面的,一是考古学材料方面的。
  就天文学史而言,王先生说“目前所知道的文献材料谈论二十八宿的文献只能追溯到周初”,这不错(不过这也不足以证明二十八宿的知识体系到周初方始形成),但龙星纪时的习俗并不需要以二十八宿的成立为基础,故而我关于龙崇拜与龙星纪时制度之间关系的论述也不需要以二十八宿的成立为前提。上古时期,龙星周期和方位与农事周期的关系一目了然,因此龙星纪时的知识是农耕先民全凭经验就能获得的,而把周天星座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并据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则非长期周密的专业观测不可,因此,龙星纪时的习俗肯定在二十八宿体系的成立以前早就流行了。我在文章中提到二十八宿,只是为了便于叙述,因为在二十八宿体系建立之后,龙星就成了这一体系中的四象之一,因此,为了行文的方便,提到龙星就不得不提到二十八宿,但从我的文章中绝对读不出以二十八宿体系的成立为龙星纪时的前提之意。这一点,我想王先生是误解我的意思了。
  就龙的考古学材料而言,王先生列举了一系列考古发现的与龙有关的材料,意在证明并非所有的龙崇拜都与天文学有关,这其实正体现了迄今为止关于龙的研究的迷误所在。因为龙的形象在标榜为“龙的传人”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太美好了,因此,能够在考古中发现龙自然就成了一种美好的心愿,又因为龙的形象在现在人的心目中太模糊了,因此,这种心愿多半不难满足,于是但凡挖出爬虫样的物件,就会被顺理成章地贴上“龙”的标签。殊不知,长着爬虫的身体只是龙的诸多属性的一方面,在传统观念中,龙是一种与一系列观念相关的文化现象,比如上天入地、兴云布雨、作威作福、四时升降等等,更不用说古往今来那些关于龙的神话、仪式和习俗了。一种关于龙的起源的解释,必须不仅能够说明龙的爬虫般形象的来源,而且必须说明龙的这些文化属性的来历,而这是把龙的原型无论归结到何种动物所办不到的。考古者喜欢把自己的发现贴上“龙”或别的什么标签那是他们的事儿,不过我确实希望他们在命名时能够审慎些,“名不正则言不顺”,这种一厢情愿的贴标签式的命名委实已经给学术话语平添了不少的纠纷。
  王先生又引用张光直先生的“巫”说,意在说明出土文物中那些龙的形象可能是古代巫师通天的动物神媒,借以证明龙源于动物崇拜。张光直先生是有国际影响的考古学家,对其在考古学方面的成就,我是外行,无缘置喙,但就张先生在中国古代巫术和神话学方面的论述而言,我认为存在很多理论和材料上的纰漏。问题不在他的基本观点,诸如古代社会中巫术与王权的统一、巫师和王者对于通天权或曰通神权的垄断、神性动物在巫师通神中的辅助作用等等,问题在于这些观念大致是西方人类学研究社会形态比较简单的部落社会所得出来的结论,用它们来解说已经高度分化的商、周时代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等是否适用,这在张光直先生那里其实是一个完全悬而未决的问题。为了把中国的历史纳入这些现成的理论,于是就不得不委屈中国的材料。张先生为了证明中国古代存在着巫师以动物为通天神媒的制度而对先秦典籍中诸如“绝地天通”(《国语》)、“铸鼎象物”(《左传》)、“乘龙”(《山海经》)等文所作解释,就存在着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的毛病。篇幅所限,难以尽述。单说“巫”说,就很成问题。“巫”之说见于《抱朴子》和《太上登真三矫灵应经》,张光直先生援引此说旨在证明濮阳西水坡墓葬中出土的龙、虎、鹿三种动物堆塑是古代巫师通天的“乘”。《抱朴子》的作者葛洪是晋代人,而《三矫灵应经》据《道藏提要》称“引证唐孙思邈,祝文中称‘府州县某’,用玉帝咒印,盖出宋代”,而西水坡墓葬则属于公元前四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仅仅因为西水坡墓地的堆塑形象作龙、虎和鹿与《抱朴子》等书中的龙、虎和鹿在名目上巧合,就把两则相差五千年的材料撮合在一起,未免也太瞒天过海了。况且,稍微仔细读一下“三”之文,就不难发现所谓“乘”完全与巫师通神之事无干,《抱朴子·杂应篇》云:“或问登峻涉险,远行不及之道。抱朴子曰:……若能乘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凡乘道有三法:一曰龙,二曰虎,三曰鹿。或服符精思,若欲行千里,则以一时思之,则可以一日一夕行万二千里……”可见,所谓乘,无非是道士一种故弄玄虚的健行法术,其目的也不是为了升天,而是为了像飞毛腿一样一日千里,其方法也不外乎“服符精思”之类道士常用的伎俩,服符可能是指把符咒烧成灰服用,也可能指在身上佩服此类符咒,就像《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绑在腿上的“甲马”。说句欠恭敬的话,既然能用《抱朴子》等书的“乘”之说证明濮阳仰韶文化墓葬中的动物堆塑是死者升天的坐骑,那么,按照相同的逻辑,也未尝不可以用神行太保的“甲马”证明古人骑马打仗为的是能够死后升天。况且,直到现在,民间巫汉神婆入神过阴,往往还是要先举行“买马”仪式的。其实,要说明龙在古代文化中的通神功能完全不必绕这样一个大弯子,龙崇拜的渊源既然是龙星纪时制度,龙的原型既然是天上四时昭回的龙星,也就是说,龙既然原本就是在天上的,那么,对于一门心思想着白日见鬼、死后升天的巫师神仙来说,龙自然就是再好不过的坐骑了,据说,黄帝就是骑着龙上天的,魏晋以降的神仙故事中,也有不少是骑龙登遐者。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