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姑苏访书记
栏目书林一枝
作者黄裳
期数1981年10期
  最近应朋友之约到苏州去住了两天。苏州过去我是常去的,照我旧有的经验,苏州的可爱,第一是那里的旧书多,每次去都能看到一些别致的书,偶然也能得到几种。其次是那里的饮食好,可以吃到价廉物美的小吃。如元大昌酒店里各种下酒的零吃、包子和面。至于园林之美倒还在其次。茬苒若干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面所说的两种特色基本上已不存在了。
  住在大井巷,出门走上大街不远就是怡园,现存唯一的一家旧书店就在对面。我每次来苏州总要去坐一坐。这里有些店员还是过去的老相识,承他们的好意,每次都被让到楼上去坐一下,我也总是要求他们拿出几种书来看看。这种享受,在全国说来也是不易获得的了。记得去年,我还在这里得到过一本乾隆原刻的《冬心先生画竹题记》,总共不过十来叶,可是用的是旧纸,大字仿宋写刻,墨光如漆,前面还有一张高翔画的金农的小像,用的是雍正中刻《冬心先生诗集》前小像的旧板,不过后面的题赞却换了方辅题、杨谦写的篆书。关于冬心自刻书的纸墨之精,徐康在《前尘梦影录》里曾经讲起过。他说,这种自刻书用的是宋纸,印刷用墨取的是捣碎了的晚明清初佳墨碎块。在中国雕版印刷史上可以算得是非常突出的精制品,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初经过百十年安定休息,经济上升,文化繁荣的面貌。《画竹题记》的用纸,是一种深黄色极厚实的竹纸,帘纹很细,还夹杂着一些未能融解的植物纤维,是一种较粗的古纸。我不敢断定这是否宋纸,但和宋代印刷佛经的用纸是相近的。去年在北京图书馆看到《冬心先生续集自序》,用的也是同样的旧纸,可见徐康的话不是没有根据的。
  金冬心以画著名。不过他的文字写得也是很好的。写在画帧上面的小诗、自度曲、题记,刻在砚石后面的铭文……都有一种突出的特色。中间往往吐露了诗人画家的思想、感情。我常常感到这也应该算是一种特殊规格的杂文。金农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文士,他也只能发发那种特定的牢骚。不过时时反映了社会现实给他带来的刺激也是事实。在《画竹题记》中随便摘取一条:
  “比日不出。非不出也,避城狐社鼠之相窥也。既不出矣,招剡溪之人来,画老竹数竿,在大石罅。石作飞白者一,作黳黑者一。下有败棘,有恶草。不意幽林緜谷中伏处此辈也。画毕掷笔太息,自解不得。吾当搔首问青天耳。”
  这些话说得也够露骨的了。因为是题在竹石的画幅上面,看画的人也大抵随口称赞一句“高雅,高雅”,没有引起注意,遭到迫害,实在要算他运气。
  冬心的作品曾有过多种翻刻,算不得孤本秘籍。不过能偶然得到作者自己刻印的原刻本,还是使人高兴的。除了雕版印刷史、美术工艺史上的价值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譬如《北平笺谱》,有鲁迅、西谛签名的初版本和只有编号的再版本带给读者的感受就大不同。这是往往要被人们说成是“玩物丧志”或“古董家数”的。当然,这里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才能有随之而来的绚烂文化。在这里,我是赞成“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这句话的。
  这次他们也取出了几种书,不过非常失望,没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只有两本旧拓的“兰亭”,有程瑶田的题跋,是旧山楼的旧藏。闲谈中间,知道他们现在是以经营新版古籍为主的了。下面的门市部里确也陈列了大量的新书,这中间,不必说是有着不少各种版本的《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好逑传》、《捉鬼传》、《儿女英雄传》……的。这后一种,有一家书店的版本还题作《侠女奇缘》。这几种书,在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里都大量地供应着;如果不是专营“古籍”的地方,就还有各种翻译、创作的“奇案”、“女尸”、“推理小说”、惊险样式之类的作品!老实说,这种“繁荣”的景象,看了是只能使人感到单调与寂寞的,就象在沙漠上看到一丛丛仙人球、仙人掌之类的多肉类植物一样。
  至于线装书的货源,那确是少得多了。这自然是他们改营新书为主的基本原因。不过情况也不是绝对的,三吴一带到底还是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之乡,遗存虽已不多,但并非绝无仅有。苏州市图书馆仅有的两部宋刻书就是近年来他们收集的。附近地区请他们去收购藏书的人家也还不少,不过因为经营方向、人手……以及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原因,已经使他们长久以来放弃了这方面的业务了。
  闲谈中听到了很多故事,都是不易忘记的。他们有一次在乡下发现了一屋线装旧书,已经邻于霉坏了,里面很有些善本。向县机关提出来,进行了整理。但不许由新华书店收购,当作宝贝又堆在另一间房子里。后来再去看时,许多书都残失不全了。一部孙星衍手校的明刻白皮纸《白虎通》,只剩下了两本。另外两本说是院子里的谁煮饭没有引火的东西,抽去当了柴。
  多年来遇到过不少经营旧书业的人,他们都有相当丰富的经验,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装了满肚子的关于旧书流转的故事和知识。我总是劝他们抽空回忆记一点下来。不过效果很小。他们不是推说文化水平不高,就是根本当作笑话来听。有许多人,如上海、北京的郭石麟、杨寿棋、孙实君、孙助廉……,他们如果肯作这个工作,是可以拿出不下于孙殿起的《贩书偶记》这样的著作来的。至少写出象李南涧的《瑠璃厂书肆记》、徐康的《前尘梦影录》那样的作品是毫不困难的。可是一本也没有,这些人都已先后死去了。闲谈中我出了一个题目,苏州一隅几十年中某些藏书家,其中有些是小藏家,他们藏书的主要内容,流散始末,……现在记录一下还不是很困难的。这一类地方性的文献史料都是值得搜集保存的,全国每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都应该来作这个工作。
  抢救、收集古旧书籍文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由于历史原因,过去这工作是通过旧书行业的渠道进行的。目前,就很自然地划归新华书店系统经管。他们虽然同样要与书打交道,但业务的内容、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至少用新华书店现行的经营方针进行一刀切的管理是不妥当的。正如世医、儒医、兽医……虽然都有一个医字,却万不可误会他们干的是同一行当。望文生义在这里只能引起误会,造成损失。
  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里,有那么一些从事古旧文献搜集、整理、流通的专业工作者,是完全必要的,绝不能说是浪费。照我的粗略估计,在北京、上海、天津、苏州、杭州……,现在还在岗位上有一定鉴定水平的古旧书工作者,一起怕也不满几十个人。这真是一种岌岌可危的局面。接班人的情况好象也不乐观。不要好久,人们把家藏的宋板书送到店里,也无人能加以辨识、处理的情况必将出现。更不必说散落在全国各个角落的古典文献了。当然,宋板书送到书店里的事现在是很少了。但也不能说今后就完全没有可能。宋刻宋印的苏诗,就是由藏书者的后人送到苏州书店里的。当然,这是极罕见的情况。书店因此而得到的利润也很少,与经营《三侠五义》所得完全不能相比。不过文化事业毕竟不是一般的营利事业,这里不好用一把唯一的尺子来加以衡量。
  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五日《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中发表了一封读者呼吁“从废纸堆中抢救古书画”的来信,就报告着一种触目惊心的现象。一个县的文化馆里有四千多册古书画(这句话有语病,照例画是不能论册的),管理的人员说,“这些书画是从县公安局收集来的。前段时间,县公安局的同志把古书画当废物烧掉,不知毁了多少。他们不是故意毁书画,而是不知古书画的重要。”当地另一位在法院的同志说,“这些残缺不全的东西有啥用?!我们机关里还有一堆。你若是要,到我们单位去拿。”
  这事发生在湖北竹溪县。可以证明我从苏州听来的故事并不是仅见的,倒有着一定的普遍意义。公安局和法院严格说来不能算文化机关,在那里工作的同志缺少必要的文化修养也是不宜过分责难的。不过我们必须设法从速改变这种状况,则是无疑的。
  一九八一·七·十六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