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记忆的复苏
作者段炼
期数2000年03期
  当喧哗与骚动的二十世纪即将在人们迎接千禧年的圆舞曲中隐退之时,一九九九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敲响”了《铁皮鼓》——一部描摹“二战”前后德意志民族生存状态与文化心态的小说。在行色匆匆的世纪末,这个充满混乱与激情的文本,一遍又一遍地唤醒我们对窗外一晃而过的景色的记忆。
  “二战”——这一百年画卷中的血色黄昏,为主人公、侏儒奥斯卡·马策拉特伴着鼓声的自叙涂上了一层寒冷的底色,使得漫长的回忆变得像雨中的黑色墓碑一样冷峻。从“十月某一天的傍晚”外祖母安娜·布朗斯基在土豆地边烤土豆直到故事末尾三十岁的奥斯卡悲剧性的逃跑,作者自供状式的叙述仿佛一只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漂流的木筏,平稳但命运凶吉难卜。人们的阅读之旅也因之一波三折。外祖母“肥大的裙子”拯救了外祖父科尔雅切克,也为整个荒诞的故事写下了动人的序言。随后,主人公奥斯卡在两个六十瓦的电灯与一只扑向灯泡的飞蛾的阴影下诞生。他预感到人世间的阴云正朝他压来,想回到母亲体内。可惜,“助产士已经剪断了我的脐带;一点办法也没有了”。这种怪异的“入世”经历,为奥斯卡今后三十年混乱杂沓的生活与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终结埋下伏笔;他因自残永远也长不高并且获得了喊破玻璃的特异功能。
  奇诡的故事与可触摸的历史并驾齐驱。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穿褐衫的纳粹党徒使奥斯卡与我们这颗星球一样,猝不及防地浸泡在无尽的血泪之中。《铁皮鼓》的叙述避开了行刑队的枪口与刺眼的鲜血,避开了割裂视野的纵横交错的铁丝网和令人窒息的毒气室。作者用轻盈与诙谐,表达着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与痛。君特·格拉斯观照历史与人性的取景框始终以奥斯卡为焦点。在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里,奥斯卡拥有了自己的情欲生活,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女人随风飘逝。他目睹了纳粹士兵像高尚的行为艺术家,谈笑间用机枪随意扫射到海边捡螃蟹的修女,让美丽宁静的灵魂刹那间飞上十字架……在个体命运如风中之烛的年月里,奥斯卡混乱而急促的经历,几乎是那个时代人们惟一的生活方式的缩影,正像主人公对二十世纪发出的喟叹——“神秘,野蛮,无聊”。
  战争的阴云终于从人们头顶散去,冰冷的锁链下绽开了鲜艳的花朵。可是,和平的欢呼声后,人们迎接的却是空落落的回音,是战后心灵的压抑与人性的流离失所。君特·格拉斯对细节独具慧眼地拈出与描述,像刻刀一样勾画出人们精神家园花果飘零的场景。尤其是无处不在的政治隐喻与黑色幽默,无穷无尽地诱发人们带着眼泪的笑。为把灵感灌输给“新生代”画家,身高一米七十八的女模特儿乌拉当裸体圣母,身上坐着身高一米二十三、鸡胸驼背的奥斯卡充当圣婴耶稣;奥斯卡成立了三人乐队,他们在洋葱地窖里与客人们集体狂欢,大家娴熟地用刀子切割洋葱,让洋葱汁刺激眼睛,“创造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的苦痛创造不出的东西:滚圆的人的泪珠”,因为“我们这个世纪日后总会被人称作无泪的世纪,尽管处处有这么多苦痛,正由于没有眼泪的缘故”。一个人生哲学的母题在经历了战火与硝烟的洗礼后,越发清晰地屹立在人们面前:认识你自己。奥斯卡与他的同时代人踏入了这个万劫不复的漩涡,也踏入了君特·格拉斯为自己的故事设定的人性的“迷津渡口”。奥斯卡在茫然之中依稀见到了光明,但他最终无法摆脱生活之网的束缚。于是,他选择了弗洛姆笔底的一个重要意向,作为他人生的最终选择:逃避。
  就个人阅读感觉而言,正是奥斯卡的这次逃避,使君特·格拉斯的诺贝尔奖蟾宫折桂成为可能,也使《铁皮鼓》从战后一代的小说中脱颖而出,走向深沉与博大。在这个题为《三十岁》的章节中,作者貌似琐屑实则极富匠心地设计着奥斯卡的逃跑——从计划到经过到结果。在君特·格拉斯的精心策划下,奥斯卡开始了逃避。他要逃避他的生活,可灰色的生活像闪电一样准确无误地击中了他;他要逃避他的记忆,可记忆像过电影一样,在他脑海里缓缓地“昨日重现”;他要逃避他自己,可“自己”像影子一样与他纠缠不休。因此,随后的反思就具有荒诞的力量:“他在自动楼梯上想,‘今天,人家要把我钉在十字架上,说:你三十岁了。因此,你必须集合门徒。’”奥斯卡的逃避没有改变他被俘获的命运。他还是以奥斯卡·马策拉特(而非耶稣)的身份被捕,并遣送进了疗养与护理院。在余下的岁月里,他将与白色的床栏和窥视孔后护理员褐色的眼睛朝夕相伴。他只剩下了回忆,在铁皮鼓的伴奏下回忆,“从自己出世以前很远写起”,写一部“清白”的书。
  《铁皮鼓》正是在人性宽广的维度上获得了价值,让我们沉睡的记忆不再湮没于奔奔荡荡的历史激流之中。三十岁的奥斯卡在越变越黑的儿童的恐惧的阴影下将过怎样的生活?这一问题为作品的外延营造了某种安详而又不祥的氛围——从来的优秀作品都具有这种《安魂曲》一般的品质。多少年后,还会不会有铁皮鼓的声响“越来越生动,也越来越令人惧怕”,还会不会有黑厨娘,“从前坐在我的背后,之后又吻我的驼背,现在和今后则迎面朝我走来”?奥斯卡·马策拉特在问自己,也在问我们。
  (《铁皮鼓》,君特·格拉斯著,胡其鼎译,漓江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