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萨特的拒领诺贝尔文学奖
栏目
读书短札
作者
史海威
期数
2006年07期
萨特似乎注定是要不朽的,不仅在哲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小说也被一版再版、戏剧被一演再演,文学作品的影响超过了他的哲学著作,于是在一九六四年十月,萨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此前一直宣称“不接受官方的任何荣誉”的萨特,随即以“不愿被改造成体制中人”的理由,拒绝领奖。萨特的左派立场和不与官方合作的态度,在人们心中印象深刻,以至于萨特去世时,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为了表示对萨特的尊重,也只以私人身份出席葬礼。
后来的研究者在分析他不领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时,多以他不愿与官方合作来解释。但细细分析萨特的生平与性格,会发现这只是他拒绝领奖的一个原因。萨特一生用力最勤,最为看重的是他的哲学体系。从一九四三年出版《存在与虚无》到一九六○年的《辩证理性批判》,他一直对自己的哲学思想不断进行修正,可谓是为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费尽了心血。
事实上,萨特之所以从事文学创作,也因为他认为,文学是表达他存在主义思想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他的成名作小说《恶心》表达了对被宰割的外部世界的荒谬和“恶心”;戏剧《禁闭》中“他人就是地狱”的呼喊,刻画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险恶;多幕剧《肮脏的手》则提醒人们意识到行动的责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道德冲突等等。这一系列作品的背后贯穿着他的哲学思想,他的文学作品首先是哲学,其次才是文学。但萨特一生矢志于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最终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种肯定对萨特来说也许有点讽刺。或许也会令他感到“恶心”?萨特说:“你怎样选择,你就怎样生活。”萨特选择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也就选择了拒领诺贝尔文学奖。
萨特的拒领诺贝尔文学奖
读《白色花》
一块小小的计程碑
不能搞这种“塔布”
海外朱光潜著作的一种异常现象
妥协与变通
日本的两部家族史
论学不因生死隔
南宫公主的婚事
民本新说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