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旧时大学的“双语教学”
栏目读书短扎
作者王雪峰
期数2007年02期
  兴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双语教学”因受本科教学评估的影响在大学当中颇受重视。近读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得知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大学当中其实就已经实行“双语教学”。
  何兆武先生在书中提到,当时西南联大数学系的姜立夫先生讲微积分都是用英文授课,物理系的周培源先生讲力学也是如此。因为教科书和参考书都是英文的,所以用英文比中文更方便。还有很多老师则是中西合璧,如化学系的曾昭抡先生,凡遇到术语都用英文。而且,英文版教科书给何先生留下的印象非常好。有几本教科书他都是通读的,并做了笔记,记忆深刻。
  阅读中得知,当时大学中的所谓“双语教学”都非刻意为之,并不存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鼓励或者要求。许多教师受西学的长期熏陶,运用英语毫无障碍,加之所教授内容本身就是西学,用英语教,更加地道。
  在这里,值得思索的并非是今天我们对“双语教学”的重新重视,而是当年这种传统为什么没有得到延续。其中的原因当然十分复杂,呼喊学术“本土化”或“中国化”口号者,或许从中看出了些许“殖民主义”的味道,当年的“双语教学”有些可能也确实属于无奈之举。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赓续。在许多学科尚不得不“师夷长技”的情况下,以西方的语言学习西方的学术,似乎是合理的选择。不承认这个前提,一相情愿地主张“本土化”,即不免导致文化上的隔膜,陷入“牛体”不能为“马用”的尴尬。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