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磕头
栏目说画
作者陈四益
期数2007年06期
  传统,大大吃香了。据说因为“五四”以后这传统中断了,所以中国闹成了这样。是否如此?尚可怀疑。至少“五四”之前,“传统”未断之际,中国已经国将不国,这是谁也没法改变的事实,而“五四”之后,直到“文革”,那些荒诞不经之事,也仍旧因袭着我们的传统——虽然是最恶劣的部分——这也是谁也没法改变的事实。
  承继传统,先得认真研究一下哪些是该承继的,如何承继;哪些是该剔除的,如何剔除。否则混混沌沌照单全收,说不定倒是把中国闹成国将不国的东西最先行时起来。可是这样太过费力。在谁也不想花大气力却想得大收获的今天,难于做到。于是舍难趋易。最方便的办法无如磕头。当初佛教传入中国之际,还要讲经义,讲戒律,后来多数信众便只剩下了口宣佛号和烧香磕头。现在,孔子的“标准像”据称已经制定,公祭之风也遍被华夏。祭孔、祭黄帝、祭炎帝、祭尧舜、祭关公,甚至祭李白、祭纪晓岚,花样还在不断翻新。好像这样一来传统就得到了发扬。这也真是传统,中国人给祖宗磕,给神仙磕,给皇帝磕,给官员磕,给洋人磕,几千年就是一路磕头过来的。
  永厚先生作《公祭图》,画伏羲女娲交尾,样本出自汉代画像石。这二位比之纪晓岚之流当然更有供人磕头的资格。永厚先生揶揄道:“扫黄打黑轮不到二位头上了。”确实,毕竟不会像“文革”时代的横扫令玉石俱焚,但一味磕头,中国也难于走向现代。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